|
|
|
|
教学大纲 |
|
|
|
发布人:admin 时间:2016-12-29 已被浏览 35 次
|
|
学时数:54 课外学时:18 学分数: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编写者:田欣欣 编写日期:2004.12.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历史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修养,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弘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服务。 二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优秀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能从史的视角用美学的方法,去评析此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各种文学样式,理解二流作家及其作品,一般了解三流作家作品和文学消沉时期的概况。 三 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上编 秦汉文学 概况 第一章 秦代文学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二章汉赋 第一节 汉赋的起源 第二节 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及其阶段 第三节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第四节 汉赋的文学史地位 [重点] 枚乘和司马相如的辞赋 [难点] 汉赋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汉代政论散文 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 [重点] 贾谊、晁错作品 [难点] 汉代政论散文的文学成就 第四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史记》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 《史记》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 [难点] 《史记》体例的开创性 第五章 班固与《汉书》 第一节 班固与《汉书》 第二节 《汉书》的成就 [重点] 班固与《汉书》 [难点] 史、汉比较 第六章 汉乐府与文人五言诗 第一节 汉乐府的概念及其思想内容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第四节 《古诗十九首》 [重点]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与《古诗十九首》 [难点] 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
下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说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总说 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 第三节 曹植 第四节 建安七子及其他 [重点] 建安诗人诗歌的风格特征 [难点] 建安风骨的内涵 第二章 正始文学与西晋文学 第一节 正始文学 第二节 西晋文学 一 傅玄、张华 二 陆机 潘岳 左思 三玄言诗
[重点] 阮籍与嵇康的诗歌 正始时期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难点] 玄言诗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田园诗及其他 第三节 陶诗艺术成就及影响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重点]陶诗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难点]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的诗文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 第二节 鲍照与七言诗 第三节 沈约、谢眺与新体诗 第四节 宫体诗 第五节 庾信 [重点] 二谢的山水诗 鲍照与庾信 [难点] 新体诗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散文和辞赋 一 魏晋文坛概况 二南北朝的骈文与辞赋 三南北朝散文 [重点]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散文和辞赋重要作品
第六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重点]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难点] 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 志怪小说 第三节 志人小说 [重点] 《世说新语》 [难点] 小说的起源 志人志怪小说兴起的背景与内容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典论.论文》和《文赋》 第二节 《文心雕龙》和《诗品》 [重点] 《文心雕龙》 [难点] 《文心雕龙》 四 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除讲授以外还包括作业,讨论,课外教学,考试等环节。作业安排在学期中,要求学生写作两千字左右的小论文。课外教学以辅导学生读原作为主,目的是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分析能力。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的基本思路是考察学生对文学史脉络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学时分配
章节 |
主要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作业 题量 |
备注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
|
上一 |
|
4 |
|
|
|
2 |
|
|
|
|
二 |
|
6 |
|
|
|
2 |
|
|
|
|
三 |
|
4 |
|
|
|
2 |
|
|
|
|
四 |
|
6 |
|
|
|
|
|
|
|
|
下一 |
|
6 |
|
|
|
2 |
|
|
|
|
二 |
|
6 |
|
|
2 |
2 |
|
|
|
|
三 |
|
6 |
|
|
2 |
1 |
|
|
|
|
四 |
|
6 |
|
|
|
1 |
|
|
|
|
五 |
|
3 |
|
|
|
|
|
|
|
|
六 |
|
4 |
|
|
|
|
|
|
|
|
七 |
|
3 |
|
|
|
2 |
|
|
|
|
六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中国文学通史的一部分,前承先秦文学史,与其后的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相连接配套。 七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章培恒 《中国文学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朱东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聂石樵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曹道衡 《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 葛晓音 《八代诗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胡国瑞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