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建设,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组于12月8日下午,在文学院会议室组织召开了一次课程建设研讨会。课程组全体成员以及受邀的中文系领导莫运平主任、李自国副主任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由课程负责人崔向荣教授主持。崔向荣首先说明了组织召开本次课程研讨会的缘由。他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本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品牌,早在2003年已挤入学校第一批精品课程的行列。在过去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课程建设中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在最近几年,由于课程队伍主要人员调出、退休以及岗位调整等方面原因,课程原有的一些优势正面临流失。课程出现的问题引起了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自今年初以来,课程组在院系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重新整合了团队,并借助学校启动“创新强校工程”的有利时机,使古代文学课程在学校精品共享课程项目的立项评审中获得了通过。如今,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的课程建设面临着如何擦亮牌子,重续辉煌的急迫课题。
万伟成教授发言
课程组成员、文学院院长万伟成教授认为,在学校当前全面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背景下召开此次课程研讨会,是及时和必要的。他在发言中指出,相比过去,现在经过整合的这支课程团队,在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上已更为优化,是目前系内教学力量最强的队伍,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比如,对学生诗词创作的指导曾是课程辉煌期的一个亮点,现在的指导力量或有不足,但仍可坚持和发扬这个传统亮点。下学期即可借重开“诗词鉴赏与创作”选修课之机,重启这方面的教学和组织工作。同时,还可以将诗词教学与挂靠本院的中小学书法基地的资源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径。另外,还可借重课程组人员在地方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在选修课的地域特色上凸显课程的优势。
莫运平教授发言
课程组成员、文学院副院长文际平副教授充分肯定了课程组在组织申报精品共享课程项目中表现出来的进取态度。针对讨论中提到的古代文学课程容量大与课程学时偏少的矛盾,她建议在目前学校人才培养计划要求控制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增设选修课来解决课程学时不足的问题。对有老师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想法,她也谈了自己的意见。
陈恩维教授发言
课程组成员、科技处副处长陈恩维教授对课程组草拟的讨论提纲中提及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课程队伍目前拥有教改政策、队伍团结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新优势,前景可期。对于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目的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今后的课程改革应积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来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比如,在课程资源开发、视频开发、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可进行一些改革的尝试。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他提出可以吸收和借鉴翻转课堂、情景剧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角色体验”元素。
课程组成员研讨
系主任莫运平教授对课程的未来建设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并表示系里会尽力支持课程的建设工作。他结合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特点,提出要重视主讲教师视频录像的制作,并表示要尽量协调解决好录制过程遇到的设备和场地条件等困难。对有老师提及的古代文学考卷偏重记背及知识化的倾向,他认为应客观看待和考虑古代文学课程的基础性质和本科层次的训练要求。
在研讨会上,多位成员建言,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近期自发创办诗社的热情,投入适当经费,尝试办好一个可供学生发表习作的文学(诗词)刊物。另外,大家还就精品课程建设的网页制作、诗文朗诵或诗词知识竞赛的组织、系列讲座、经费使用及任务分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研讨会使课程组成员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为今后进一步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做了重要的铺垫。
课程组成员合影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