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数:36学时 学分数:2学分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主讲教师: 李克和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属于专业任选课。旨在加强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知理解,把握中国戏曲的民族特征和审美形态,认识戏曲文学的杰出成就及历史地位,批判继承祖国文化遗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戏曲发生、发展、流变过程,了解各个历史时期戏曲文学的基本概况,加深戏剧文化的理解,掌握重要作家作品, 把握戏曲的特性,并能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认识戏曲发展的内部规律,分析古代戏曲。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中国戏曲的萌芽 第一节 邈远的追索 第二节 戏曲因素的聚集发展 本章讲述中国戏曲的最初源头,由于中国戏曲艺术形态比西方戏剧复杂,融合了多种艺术因素,从而决定了它的起源和发展比西方戏剧要复杂得多,缓慢得多,必须作多方面的探讨。
重点:①上古的歌舞;②上古的祭祀;③上古的优人表演;④汉代百戏,角抵戏《东海黄公》;⑤ 唐代歌舞小戏,《踏摇娘》,《兰陵王》;⑥唐代参军戏,《三教论衡》;⑦唐代的声乐、器乐和舞蹈。 难点:上古的艺术无专门资料,而散见于各类典籍之中,需作多方面的梳理。由于萌芽、发展时期长、跨度大、戏曲因素的归纳,把握较为困难,须仔细讲解。 |
第二章 中国戏曲的形成 第一节 外部条件的成熟 第二节 内部因素的聚合 本章讲述中国戏曲的最后形成,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又有艺术自身的原因,还与唐宋时期的文化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重点:①市民阶层形成;②艺术趋于民化;③瓦舍勾栏的出现;④书会才人的产生;⑤宋杂剧;⑥金院本;⑦诸宫调。 难点:中国戏曲晚成的原因。 |
第三章 宋代南戏 第一节 早期南戏的概况 第二节 《张协状元》 本章 确认宋代南戏是最早成熟的戏曲,讲述宋代南戏为人忽视的原因。
重点:①早期南戏的题材内容;②早期南戏的角色体制;③戏剧场面;④ 演唱艺术。 难点:宋代南戏基本失传(现存剧本是从英国发现的)所以文学史极少记载,往往给人片面造成错觉,忘记它是最早成熟的戏曲。 |
第四章 元杂剧(一) 第一节 元杂剧概说 第二节 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三节 读曲常识 第四节 关汉卿专题 本章至第六章讲述元杂剧,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高峰,故需最多的课时讲解。本章包括元杂剧的思想艺术成就,元剧繁荣的原因和关汉卿专题。
重点:①关剧的成就影响;②《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时空处理,人物形象。 难点:戏剧的时空问题。 |
第五章 元杂剧(二) 第一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二节 马致远《汉宫秋》 第三章 郑廷玉《看钱奴》 本章介绍元代前期的重要杂剧作家王实甫,马致远等,分析代表作。
重点:①《西厢》题材的演变,人物形象,结构高潮;②《汉宫秋》的主从位移;③《看钱奴》主题思想。 难点:戏剧主题的复杂性、戏曲表现的多样性。 |
第六章 元杂剧(三) 第一节 公案剧 第二节 元代后期杂剧 第三节 郑光祖《倩女离魂》 本章介绍元代公案剧,元代后期重要杂剧作家作品。
重点:①包公戏的特殊意义及影响;②《倩女离魂》的艺术特征。 难点:元杂剧的不同分期,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
第七章 南戏的复兴 第一节 南戏复兴的原因 第二节 荆、刘、拜、杀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高明《琵琶记》 本章讲述元末南戏复兴的背景、原因、四大传奇的桥梁作用。 高则诚对戏曲发展的贡献。
重点:①南戏与北剧的不同之处;②《荆钗记》;③《白兔记》;④《拜月记》;⑤《杀狗记》;⑥《琵琶记》。 难点:《琵琶记》的主题,《琵琶记》何以成为南戏的典范。 |
第八章 明代戏曲 第一节 明代戏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 第三节 吴江、临川之争 第四节 汤显祖《牡丹亭》 本章介绍明代戏曲的基本概况,明代前期戏剧沉寂的原因, 三大传奇的划时代意义,汤、沈之争的理论意义。
重点:①传奇时代;②四大声腔;③汤显祖《牡丹亭》。 难点:杜丽娘死而复生的问题,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运动在戏剧中的表现。 |
第九章 清代戏曲(一) 第一节 清代戏曲概况 第二节 李渔剧作、剧论 第三节 花部的兴起 本章讲述清代戏曲的发展过程,李玉及苏州派,李渔《闲情偶寄》, 地方戏兴起、发展。
重点:李渔的理论贡献。 难点:花部的复杂性、多样性。 |
第十章 清代戏曲(二) 第一节 洪升《长生殿》 第二节 孔尚任《桃花扇》 本章介绍清代杰出剧作家南洪北孔,《长生殿》、《桃花扇》轰动全国的原因,清代戏曲艺术总结。
重点:①《长生殿》的主题,悲剧的意义;②《桃花扇》的创作意图,结构艺术,人物形象。 难点:洪升创作目的,杨玉环形象,《桃花扇》历久弥新的原因。 |
(4)课时各教学环节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应在课余阅读有关戏曲作品。作业主要为中国古典戏曲作品赏析,也安排在课余进行。课外教学的内容是观看由中国古典戏曲名著改编的教学录象片,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写出观后感。在本课程讲授完毕之后,组织学生就学习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问题进行一次讨论。考试采取开卷的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题目撰写课程论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有个人见解和一定的学术含量。 (5)学时分配
章节 |
主要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作业 题量 |
备注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
|
|
一 |
中国戏曲的萌芽 |
4 |
|
|
|
|
|
4 |
|
|
二 |
中国戏曲的形成 |
4 |
|
|
|
|
|
4 |
|
|
三 |
宋代南戏 |
2 |
|
|
|
|
|
2 |
|
|
四 |
元杂剧(一) |
4 |
|
|
|
|
|
4 |
|
|
五 |
元杂剧(二) |
4 |
|
|
|
|
|
4 |
|
|
六 |
元杂剧(三) |
4 |
|
|
|
|
|
4 |
|
|
七 |
南戏的复兴 |
2 |
|
|
|
|
|
2 |
|
|
八 |
明代戏曲 |
6 |
|
|
|
|
|
6 |
|
|
九 |
清代戏曲(一) |
3 |
|
|
|
|
|
3 |
|
|
十 |
清代戏曲(二) |
3 |
|
|
|
|
|
3 |
|
|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课程是对古代文学课的补充和深化,是关于戏曲文化和戏曲文体研究的专门课程。
参考教材: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吴国钦《中国戏曲史漫话》 张庚、 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 李克和《中国曲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