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
动态信息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到我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践之国学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召
  北京大学博导程郁缀教授主讲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莅临
  陈庆元教授主讲“台湾高校校
  莫道才教授主讲“唐诗欣赏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风常青
在线搜索
友情链接
教研论文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发布人:admin 时间:2016-12-29 已被浏览 31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李克和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 高等学校中文系的教学普遍存在重学术而轻实践、强调传承而缺乏创新的不足。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思维,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的。既能改变单向传授,增强了双向互动,又有利于回归文学本位,突出审美功能,较好地处理“博”与“约”的矛盾,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 中文系 实践 教学模式 创新思维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而精深的传统学科,其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逐步演化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视学术性而轻视实践性、强调传承性而缺乏创新性、关注知识性而忽略生动性的不足。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而较少发挥主观能动性,更缺乏对知识的筛选、过滤和转化。而中文教师的一个共性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知之较少,对域外的新理论、新学科、新成果的接受也较慢。因此,中文系的教学改革难免滞后于其他学科,既缺乏新视角、新思路,又缺乏新手段、新方法,这对于培养创新思维是十分不利的。  
在总结和反思传统教学的得失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中文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本学科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的。因此,从2003年开始,我们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新增了实践环节的课程。针对学生较少阅读原著、较少实践训练的状况,我们适当减少了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增加了实践课时,使实践环节的学时达到39周,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0%。组织教师编写了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初步建构了文学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学模式。这些课程主要经典导读、专题报告、课堂讨论、作品背诵、创作实践、论文习作等形式进行。使中文课在教学计划中变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一方面有老师按教学论的思想和方法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又有教师引导下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同时,我们强调无论是理论课程的教学,还是实践课程的设计,都必须立足于文学本位原则,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评论能力。为此,我们约请了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在内的全国9省市13所院校的教授编写了《中国分体文学史》,分文体设立了《先秦两汉散文研究》、《诗词鉴赏与创作》、《中国古代散曲研究》、《中国戏曲史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等专题选修课,形成新的课程结构体系,进一步将文学、文体意识落到了实处,改变了以往立足历史本位的传统认知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对文学文本认知的重点由思想文化转向体式特征和审美构成,或从情感角度研究文学的情感内涵、特征及表达方式;或从形象角度研究形象的构成、意蕴及塑造;或从作家主体的角度研究作家的心灵表现、心路历程,让文学课的教学回归文学。  
    改变单向传授,注重双向互动。  
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主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展,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互动。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桎梏了学生的思想,同时还损害了古代文学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功能。惟有将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中去,才能使学生既较为全面地掌握古代文学基础知识,又把这些知识整体化系统化;惟有不断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既深刻地理解、领会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又最终实现古代文学的文化传播功能。  
构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的体会  
    1.执简驭繁,处理“博”与“约”的矛盾。  
我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从《尚书·尧典》算起,约有4000多年,各种经籍数不胜数。面对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作品,学生更难免浩如烟海之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精选优秀作品,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一方面给学生开出必读书目,并区分精读书目和泛读书目,从而使学生读书有指南;另一方面教师本身要精选讲授篇目,兼顾各种文体、流派和风格,涵盖各个时期的文学史基本知识,以便学生认识古代文学全貌。毫无疑问,教师精讲作品是不可或缺的,但必须明白精讲的主要目的是授之以阅读、理解和分析作品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和接受这种方法,再去认识别的作品,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作品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郑玄所说的那样:“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清哪些内容便于自学,哪些内容需要讲解。需要讲解的放在课堂上,便于自学的放到课外;其次,教师在精讲作品时,要有阐发性、启示性、延伸性,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在精讲的示范下,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尤其是精读篇目的阅读。精读是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试用、检验所学知识和自身能力的机会,而泛读则是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处理“博”与“约”关系,其实就是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的关系,前者的优点在于整体性,后者的好处在于深刻性。教师的作用就是传授执简驭繁、取精用宏的方法。通过研读赏析有代表性的作品,既要使学员认识到经典作品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使人常读常新的原因之所在,从而体会到经典作品的厚重,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要使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2.诵析结合,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孔子《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子思把这两句话扩充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P964)概括出学习的五个环节。而说到底,则是“知”与“行”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状态,其主体性和创造力均受到制约。一方面课程安排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授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忙于记笔记,往往连读作品的时间也很少,更谈不上进行质疑性思考和文学创作。加上考试又多以授课内容为主,学生则根据重点和范围,做好题目,机械记忆,突击背诵,其思维缺乏训练,极容易形成以记忆为主的知识型结构。更有甚者,考试结束,连所谓重点、要点也旋即忘记了。学习的目的在于致用,这种结果显然是不能臻于学以致用的。  
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强调诵读,但诵读的内容不再是授课笔记,而是精选的作品。我们要求学生背诵300首古典诗词,50篇古文。诵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培养语感,品味作品的韵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国时的大学问家董遇总结读书的诀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好书不厌百遍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都反映出诵读的重要性。对优秀作品进行背诵,积少成多,潜移默化,自然就能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我们除了古代文学课程各阶段的考试都有一定量的古典诗词填空外(一般在20%),还一年一度举行唐诗填空比赛、宋词填空比赛。各期比赛诗词的覆盖面分别在100首左右,每一句诗词只要求学生填写一两个字,比赛时间一般在20分钟内。这对学生既是督促,又是检查。  
除了诵读以外,新模式更注重写作实践。一旦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起来之后,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下工夫。读名著、诵名篇是需要思考的,写作实践就是由多读、多背迈向多思、多用。它包括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读书笔记,展开课堂讨论,进行诗词创作,而评价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作业、开卷与闭卷考试、课堂表现、创新实践等。例如,开卷考试可以让学生当场阅读一篇文学作品,自拟题目,即时写一篇赏析文章;也可以出几个带有综合性质题目,供学生自行选择一题,课堂外去做。前一种方式不需要查阅资料,但可准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理解程度,以及阅读、分析、评论作品的能力;后一种类型则需要查阅有关资料,对相关主题的作品进行综合归纳,可以从中考察学生 
    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至于诗词习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构思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使他们从自己的冥思苦想中领悟古诗词的妙谛,发现古人的独创艺才,加深对传统韵文的认知。同时更自觉地模仿学习,更刻苦地填补自己的不足。  
    3.主动探索,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首先,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为教学的创新者,以自己的激情和灵性启迪、开发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我规划、主动摄取、主动发展的个性化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均得到提高。过去,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读原著,缺乏文学史基本常识,授课十分困难;学生则认为古代文学史的讲述近于照本宣科,作家作品分析多为抽象的批评。每逢考试总是视古代文学为畏途,多年来几乎没有毕业生报考古代文学研究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名著导读、课堂讨论、专题报告多了,师生的交流也密切了,由于诗词习作、作品赏析等作业的增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和融合情况;而逐字逐句的批改,也使学生更快发现不足,加快了对基本技能的把握。近几届每年都有5%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入学成绩还名列第一。  
    其次,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取得初步成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打破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沉闷状态。考试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旧框框,学生的潜能得到多级开发。实行教学改革后,我们将古代文学四分之一的课时改成了实践课程,理论教学的课时少了,但从多次考查中发现,学生古代文学基础知识反而比以前扎实,对古代文学学习的兴趣反而更浓。由于理论教学主要放在具体作品分析和不同文学潮流风格作品比较上,着力于解剖形象,探索作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师更容易进入角色,更容易把学生带入到忘我的艺术境界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参与对联、诗词、散曲的写作,亲身体会创作的甘苦,对文体、声韵、意境的认知迅速提高,应用能力、判断能力与欣赏水平也大大加强。一批学生在地方报刊发表了自己的习作,有的诗词还刊载在全国性的刊物如《中华诗词》上。一批学生在《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各种体裁的作品。如2004届毕业生李亚广在校期间就在各类报刊和人民网等网站上发表作品共130多篇,并已结集成册。目前在校三、四年级本专业学生公开发表论文、作品 69 篇,平均每百名学生 35 篇。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当场完成的赏析文章,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学术创意。  
    再次,实践能力的增强,使学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参与实践,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更新,而且激活了思维创新,提高了应用能力。因此受到社会的欢迎。佛山日报就与我校建立联系,每年寒暑假派学生担任见习记者,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路径。一批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本科毕业生,被佛山报业集团、佛山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优先录用。用人单位反映,我们的毕业生上手很快,产出很高,反映敏捷,迅速成为佛山新闻文化行业的主要制作人和主笔。例如由本专业学生参与制作的《小强热线》成为佛山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佛山电视台每天播的《佛山颂》就出自本专业学生之手。凡是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学生都迅速地由传统的知识型、封闭型、单一型向现代的素质型、开放型、复合型转化。 

参考文献:  
[1]夏剑钦主编 十三经今注今译 [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4年 P1884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 电话:(0757)82272751 邮编:528000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链接: 东莞办公家具厂| 蒙特| 升降桌厂家| KT板厂家| 广州工业大风扇| 佛山复印机出租| 佛山筛网厂| 佛山户外显示屏| 佛山筛网| 佛山LED显示屏| 佛山开锁公司| 佛山开锁| 办公屏风厂家| 支持: 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