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
动态信息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到我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践之国学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召
  北京大学博导程郁缀教授主讲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莅临
  陈庆元教授主讲“台湾高校校
  莫道才教授主讲“唐诗欣赏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风常青
在线搜索
友情链接
课堂教案

第四编 唐代文学教案
发布人:admin 时间:2016-12-29 已被浏览 47

第四编 唐代文学教案 

绪论 

隋朝三十多年的文学,虽然因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文风的融合而出现新的气象,但其主要倾向仍沿袭了南朝馀风。唐亡后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又有向南朝回归的发展趋势,题材和情调的女性化以及文词的绮靡华丽,为其主要特征。而有唐三百年间,文学以及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唐代古文的雄奇峭拔,唐代传奇的文采缤纷,唐代曲子词的清新婉约,以及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史的巅峰。好像是一个奇迹,其间相继涌现了大批杰出、优秀的诗人。如同连绵的峰峦,皆历历在目。他们杰出的创造,为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而又无比广阔的社会生活。  
这里,我们将重点讲述以下问题。 

第一节、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背景 

一、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  
唐朝国力的强盛,达120余年之久的“天可汗”的实际存在,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北文化的交融,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促进了文学的新发展。  
唐人恢宏的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理,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大都有漫游的经历,他们漫游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关山塞漠,找到了新的体验,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发展。  
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径很多,除科举外,入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以及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山林的清幽环境,对于士人情趣的陶冶,审美趣味的走向,都会有影响。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与此有关。  
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的执著、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 

三、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近三百年间,以儒学为主,对佛、道思想兼收并蓄。儒家思想给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涌现出了一批诗僧;道教的影响促进了诗人思想的解放,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它们对于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佛教“讲经”对唐代变文的影响。 

第二节、唐诗的分期问题  
唐代的诗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对此,前人早已有所认识。对于唐诗演进过程的描述,最为流行的大致有所谓“五唐说”和“四唐说”。  
五唐说最早始于宋代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以诗而论,则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并且指出,唐初是承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指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指大历才子之体。元和体是元白诸古诗。这五种体式的标示,实际上已勾勒出了唐诗流变的一个基本轮廓。  
严羽之后,元人杨士弘选录唐诗,编成《唐音》一书。他将严羽的五体并为“初、盛、中、晚”四体。到了明代的高棅,“四唐说”已扩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趋于定型。他在《唐诗品汇·总序》中指出:“有唐三年,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也,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并且他从盛衰正变的指导思想出发,对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诗风作了论析,同时他在《品汇》当中对于唐诗各个阶段的嬗变潜衍过程也作了说明。从此四唐就不仅分体,而且成为唐诗的分期。按这个分法,初唐不包括高祖时代、中唐又太短,所以还不甚严密。明末沈骐在《诗体明辩》的序里分唐诗为“四大宗”,修正了这两处。此后,“四唐说”便为历代诗论家论唐诗流变所遵循。现在一般所说的初盛中晚的时限大致是: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为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  
当然这个分法,也有人根本反对,也有人推敲过各期界限。而现代人对唐诗发展演变的分期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五期、六期、八期等不同的分法(1)。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盛唐,是唐代诗歌达到繁荣的顶点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里,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不相同的风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风》其一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杜甫无疑是两位最伟大的时代歌手。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一批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另一批诗人分别以或宁静优美、或豪迈奔放的音符,弹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总体来说,这一代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伟大的诗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笔,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在诗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史上一位杰出伟大诗人。  
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棅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而盛唐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为中唐诗人在诗歌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唐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出现了竟相创新的局面,诗人及流派的创作“如危峰绝壑,深涧流泉,并自成趣,不相沿袭”(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诗的晚秋时节,但并非一片萧瑟。总体来看,由于晚唐政治形势的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他们的诗歌,无论其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诗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的更为充分。到了五代时期,词这种形式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唐代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有唐一代,诗歌、散文、小说(传奇)、词等文学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既是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的南北中外融合等外因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的结果,也是文学自身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唐诗的发展轨迹是: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开元、天宝盛世是唐诗的全面繁荣阶段,这个时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代表诗人是李白;安史之乱后,诗风骤变,气骨顿衰,理想浪漫色彩消褪,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涂炭成为诗歌的主调,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贞元元和年间,诗坛上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代表诗人是韩愈、白居易;长庆以后,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李商隐是本时期的杰出代表,他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把文体文风改革与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散体文终于取代骈文占据文坛,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唐代出现了一些新文体。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和杂史杂传的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佛教的传播,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词。  
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的产物。唐诗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是难以模仿,无法代替的,在唐代完成的律诗,成了我国后来诗歌发展的主要体式,李白、杜甫几乎成了我国诗歌的代名词;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为后来宋代的作家所发扬,深远的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唐传奇使我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晚唐五代词的成就,则是词这种重要文体在以后得以发展的很好的开端。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坛:南北文学的合流 

隋朝文学开始出现南北文风合流的新趋势,并产生了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颇有才华的诗人,但文坛主流仍然是梁、陈宫廷文学、浮靡之风的延续。初唐的一百年,是唐诗繁荣的酝酿与准备的时期。如何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诗风,为诗歌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初唐诗歌的中心问题。正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实际上是初唐贞观时期朝廷对于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初唐前五十年,诗坛创作的主体围绕着宫廷展开,因而宫体诗成为诗坛的主流。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就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代表。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倡导“宏博”之风,追求刚健的风骨。继有“沈宋”确立了律体,从而使诗歌的艺术形式臻于完善。到陈子昂,进一步明确提倡建安风骨,摈弃齐梁馀弊,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从而端正了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从总体上来说,初唐诗歌虽未能彻底摆脱六朝的浮靡与纤弱,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第一节、隋代诗歌 

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薛道衡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代表作《夕夕盐》,因其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见称于世,诗中所写乃南朝常见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诗风。但杨素《出塞》、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渡河北》等诗,就内容风格而,  
卢思道以歌行体写边塞军旅生活,其《从军行》深婉而又有苍劲之气。  
杨素是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其《出塞》其二在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为诗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还有《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隋文学两个方面的贡献:一是开始出现南北文风融合的迹象,但主要由唐人完成这一过程;二是诗体上的贡献,特别是七言诗(七言歌行、七律)上的成就。 

第二节、初唐前期诗歌  
这里所说的唐初诗坛,主要是指初唐的前五十年。这五十年,一方面,从创作思想上看,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诗人对南北文风的差异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南朝齐梁文风有所批判,提出了融合南北文风,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但在创作上,则仍承袭着南朝诗歌的绮靡诗风。其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是历史的积习与传统的惰性。自南北朝以来,南朝的诗风一直占据诗坛的主导地位,北方的文一直羡慕南朝的文采风流。隋朝建立,隋文帝改革文的措施并未奏效,而到了隋炀帝继位后,又大力煽扬南朝文风,使得齐梁绮靡诗风再度得到流行。而唐王朝的统治者浮出于鲜卑,北人向来喜爱南风,这样,在新的历史条件,南朝文风仍以其惯性很容易被继承下来。  
第二,与这一时期作家队伍的构成有关。唐初的诗人中,有一些诗人本来就南朝的遗老诗人,如虞世南在南朝以及隋时就以写宫体诗、宫廷诗而著。入唐以后,沿用旧的风格就十分得心应手。而大多数诗人则是围绕在帝王周围的重臣,如长孙无忌、魏征、褚亮、李百药、马周、许敬宗、杨师道、上官仪等。他们的地位,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视野和生活范围。作为朝廷重臣,他们经常参与帝王的宫廷活动,宫廷生活就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题材。生活视野的狭窄及缺乏强烈的感情,使得他们的创作大量以奉和、应制、酬唱为主要内容,而奉和、应制、应诏、应令等恰是南朝宫体诗的主要题材,这样,在词采上追求华饰的南朝诗风,就很容易为他们所继承下来。  
第三和帝王的审美趣味有关。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尽管他有一些诗写得颇有气势,如他的《帝京篇》,明人胡应麟曾称道是“无论大略,即雄才自当驱走一世。”但是,他对南朝诗风却有着强烈的爱好。现存他的诗中,有很多是流连风景、吟风弄月之作。并且他本还带头写过宫体诗。有一次,他写了宫体诗,要朝臣赓和。虞世南劝阻说:“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从今而后,请不奉不诏。”太宗只好说:“朕试卿耳。”这当然是自己给自己打圆场。但却说明太宗的趣味,这也自然会影响到诗人的创作。  
正由于此,在唐初的五十年间,南朝诗风仍然在延续。不过唐初以李世民为首的诗人的创作毕竟与南朝的宫体诗有所不同。在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条件下,他们诗中的情调毕竟带明清新明郎的气息,尽管风格绮靡,却不象南朝宫体诗那样颓靡,因而,唐初的与南朝的宫体诗并不等同,称其为宫廷诗似乎更为确切。而这近五十年,就可称是为宫廷诗的时代。  
宫廷诗人的诗作也非一无可观,除李世民的《帝京篇》外,虞世南的《咏蝉》诗写得不错。“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后人把这首诗同骆宾王、李商隐的同题诗比较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施补华《岘庸说诗》) 

一、宫廷唱和与“上官体”  
初唐前五十年间的著名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的。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当时诗坛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着帝王的众多重臣和文人学士。他们的诗歌,即多为应制及奉和之作。其中除少数抒发政治情怀和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昂扬和刚健的风貌以外,大量的是歌功颂德与点缀生平之作。  
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上官仪的诗今存二十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旧书》本传即云:“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可见他的诗歌特征是“以绮错婉媚为本”,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有“上官体”之称。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这样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所谓六对是:一是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  
所谓八对: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声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二、王绩  
初唐的前五十年,由于受南朝诗风的影响,宫廷诗占有统治地位,诗坛上可谓是“鸾凤齐飞”充满华靡雕琢的诗风。但这一时期却有一位独立于诗坛的风气之外,带着山野泥土的气息,默默耕耘的诗人,这就是初唐诗人王绩。 

王绩为人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他的诗文作品常常是以嬉笑怒骂之笔,寄托不平之气,以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艺术风格带有疏野淡朴、自然清新的特征。《野望》是他的代表之作。  
王绩的诗歌贡献:主要在诗风与格律上,为盛唐田园山水诗的繁荣开了先路。 

第三节、初唐后期诗歌 

一、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虽然他们的创作活动都是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但王、杨与卢、骆其实是两类不完全相同的诗人。卢、骆比王、杨年长十馀岁,他们的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四人又有不同:“王勃高华,杨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诗体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确立了“四杰体”。四杰体的特点。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诗》,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在狱咏蝉》等,都是优秀之作。  
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来很高的评价。 

二、杜审言和沈、宋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在初唐诗坛上颇有诗名,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从他今存的诗歌来看,大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其诗笔力雄健,形象鲜明,能够将精湛的艺术构思寓于严整的格律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是杜审言今存诗中的佳作。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尽管他们在朝为官时期的创作不脱宫廷旧习,但他们在被贬流放期间的作品,如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等,都是写景言情的佳作。  
他们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使得律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得以定型化。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律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他的《合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的写出了早春的气息,这也是它最有名的五律。沈宋进一步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他们的作品格律形式完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沈之《独不见》为成熟的七律,宋之《度大庾岭》为成熟的五律。 

三、陈子昂  
陈子昂的生平与思想。陈子昂对于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批评齐梁诗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这篇序言里,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但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的将抽象思维附着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陈子昂诗歌现存120余首,重要的诗歌有《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等诗,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豪爽、幽郁,语言“力排雕镂凡近之习”,“尽扫六朝弊习”,“变浮华而为雅正”。不足:质胜于文,议论较多,“文采略乏,词华不足”。  
陈子昂的文学地位: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和高亢的歌喉,开启了盛唐之音。 

【精读】王绩《野望》、王勃《滕王阁诗》、骆宾王:《在狱咏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菊”  
【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卢照邻《长安古意》、杨炯《从军行》,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第二章、盛唐诗歌 

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格高气畅,乃是“盛唐气象”的风骨所在。其中所蕴含的,乃是盛唐人昂扬奋发、健康向上的风采,具有恢弘豪宕的气质和雄浑外展的境界。另外一个方面,“盛唐气象”还表现为一种兴象玲珑的境界与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  
一、张若虚等吴中四士  
在盛唐前期诗坛上,出现了四位文词俊秀,名扬京都的诗人,这就是被称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他们现存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不乏名篇佳作,艺术上也各具特色。其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杰作。  
张若虚今存诗两首,单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唐诗大家的地位,所谓“孤篇压全唐”。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类似的诗境创造,也体现在刘希夷的诗中。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准备。 

二、张九龄  
张九龄是开元贤相。他的诗歌写出了一代贤才的洁白自立与遭逢不偶的悲愤。代表作是《感遇诗》十二首。  
他的文学地位:上承陈子昂,下启李太白,在唐诗复古运动中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三、王翰、王湾、王之涣  
王翰、王湾和王之涣,都是盛唐前期著名的诗人,主要活动在玄宗开元年间。他们的诗歌,充满昂扬奋发的精神,和豪壮雄浑的气势,具有典型的“盛唐气象”的鲜明特征。王翰的《凉州词》,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二节、孟浩然与王维等山水田园派  
  
孟浩然与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此外,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在山水田园诗方面也都较为突出。  
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1) 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2) 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3) 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一、孟浩然 

孟浩然喜欢用五言诗反复描写幽寂静淡的景物,表现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因此,在他的大部分诗歌中,都不免染上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如其著名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友》、《宿建德江》、《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留别王维》、《岁暮归南山》、《春晓》等等,无不如此。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冲和淡远。但同时,孟浩然的诗也还有境界阔大、气势雄浑的一面,如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就是这种壮美的典型。  
在唐代,摆脱初唐应制、咏物局限,推崇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并将其与谢灵运所开创、谢玄晖所发展的山水行旅诗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者,当首推孟浩然。 

二、王维  
王维的生平与思想。  
王维的诗歌题材内容。王维的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送别诗、抒情诗;亦无论古诗还是近体诗,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王维的诗歌可大致分为四类:  
其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王维山水诗的思想价值。  
其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  
其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同时又擅长音乐,对大自然的美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在盛唐诗歌中最具有鲜明的特征。特别是在那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里,禅与画又往往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王维诗歌的艺术风貌。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富有音乐美、绘画美与禅意美。  
王维山水诗的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王维山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禅境,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三、储光羲、祖咏、裴迪、常建等 

第三节、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歌最突出的代表诗人。他们都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对边塞和战争生活的反映更为深入,描写更为鲜明突出,也最能体现盛唐边塞诗歌的特色。  
一、高适  
高适的边塞诗,约有20余首,在内容和情调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充满慷慨从戎、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二是经过清醒、理智的思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昏庸将帅的讽刺。《燕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作品。  
高适边塞诗歌的艺术特征:深沉悲凉,慷慨激昂,豪健浑朴,多胸臆语。  
二、岑参  
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同样具有“悲壮”的情感与风貌,但二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元代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就指出了二人不同的风格。首先,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其次,高、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皆为其杰作。其三,两人写法不同,岑参诗歌景色奇丽,感情炽热,想象奇特,充满浪漫气息;高适的边塞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其四,虽然“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但仔细读来,略有不同:高诗豪健浑朴,而岑诗则雄伟瑰丽。  
三、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今存180馀首,其内容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是歌唱边塞征戍者的思乡离愁;二是从不同角度描写妇女的生活和内心。就诗歌体裁而言,他的诗歌成就最突出的是七言绝句,大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故有“七绝圣手”的美誉。  
三位边塞诗人不同:高主理,岑主景,而王主情。  
四、李颀  
李颀与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等人都有交往,名重当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李颀的边塞诗歌,清俊秀丽而又雄浑雅健,其中不乏慷慨激昂之音,也颇能体现盛唐之音的气象。《古从军行》,唱响了反战的声音,风格苍凉悲壮,为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李颀的赠答诗最多,也很有特色。不仅叙别,而且善于描写朋友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别开生面。他的二首音乐诗也为人乐道。 

【精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终南山》、《鹿柴》、《鸟鸣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凉州词》,李颀《古从军行》,崔颢《黄鹤楼》,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宿建德江》,王维《渭川田家》、《观猎》、《竹里馆》、《辛夷坞》,祖咏《终南望馀雪》,高适《别董大》,岑参《逢入京使》 

  

第三章、李白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与杜甫,犹如两颗巨星,前后辉映。他们的杰出创造,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并将中国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①蜀中时期、②以安陆为中心的干謁漫游时期、③长安三年时期、④出长安再次漫游时期、⑤安史之乱时期及晚年(详见教材261页)。关于李白的身世有很多疑问,也是李白研究的热点之一  
李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  
李白的人格: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的精神风貌,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在盛唐文化的孕育下,李白以他特有的才华、风采和魅力,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成为盛唐文化最为杰出的代表。这里将集中介绍李白与盛唐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歌唱理想抱负并抒写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抒写怀才不遇,藐视权贵并深刻揭露黑暗现实和鞭挞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和同情人民疾苦;山水诗;抒写离情别绪和妇女爱情。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风貌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有个性化与浪漫色彩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那奔放的热情,浪漫的理想,坦荡的胸怀,率直的性格,豪侠式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典型的盛唐式的。他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灵活自由的体裁,和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思想、情感和性格。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他个人的气质、性格方面的这些特点,全都反映在他的诗歌当中,从而形成其豪壮奔放与清新明秀之美,构成他所特有的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谪仙人”。影响唐以后诗人。 

【精读】《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阅读】《塞下曲》、《望天门山》、《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长干行》、《忆秦娥》(箫声咽)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家庭之中,他经历过歌舞升平的开、天盛世,也经历过万方多难的安史之乱。时代的动荡,使他卷入社会的底层。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和胸怀,观察并体验着时代的脉搏,从而形成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揭露封建政治的腐朽本质,深刻反映阶级矛盾,广泛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愿望。如《丽人行》、《兵车行》、《赴奉先咏怀》、《三吏》、《三别》等。其次抒发爱国主义热情。如《春望》、《北征》、《悲陈陶》、《闻将军收河南河北》等。再次,咏物、写景、感怀、叙别。如《秋兴》八首、《登高》、《天末怀李白》、《登岳阳楼》等。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继承发展了《诗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诗史”。多方面的艺术才能。精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强烈的政治性、人民性,重视艺术性。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这里将结合杜甫的诗歌,具体阐明关于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诗“诗史”性质的若干特色,关于杜诗技巧等问题。同时还将涉及到关于“李杜优劣论”,以及杜甫对后代的影响等问题。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和影响。  
集古典诗歌的大成。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新乐府诗歌的开拓者,对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有直接的影响。 

【精读】《望岳》、《兵车行》、《月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登高》、《登岳阳楼》  
【阅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春夜喜雨》、“三吏”、“三别”、《北征》 

第四章、中唐诗坛 

中唐时期诗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变革与创新的趋势较为明显,继盛唐之后出现了“中唐之再盛”的繁荣局面。 

第一节、大历诗坛  
主要讲授中唐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诗歌创作内容及特点。  
一、“大历十才子”  
以钱起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除了大量的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山水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或超然世外的情怀。他们的诗歌艺术风貌,一方面带有追慕、模仿盛唐的痕迹,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气骨顿衰”的特征。  
二、“大历江南诗人”与“吴中诗派”  
以刘长卿、李嘉祐为代表的“大历江南诗人”,不满于现实,却带着萧条的心情退入山林,“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皎然《诗式》)。他们的诗歌,以清婉柔秀为基本特征。以皎然、顾况为代表的“吴中诗派”,表现出“化俗为奇”和“由险得奇”两种创新趋势,从而创造出“清而狂”的艺术风貌。  
三、韦应物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他的一部分诗歌,具有气势壮大的特征,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但更多的诗,则突出表现宁静野逸之趣,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第二节、元白与新乐府  
白居易和元稹是中唐时期才华卓著的诗人,他们既有通俗浅显、干预政治的“讽喻诗”,又有流畅华美、风情浓郁的“感伤诗”、“闲适诗”与“杂律诗”。他们对中晚唐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一、新乐府的发展及其评价  
新乐府,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它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继杜甫“因事立题,无复倚傍”之后,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以及张籍、王建的进一步写实化和通俗化,到李绅、元稹和白居易时,则成为一种有主观意识、有鲜明理论的创作准则。元白等人的新乐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在艺术上其中也不乏成功之作,但那种浅、切、尽、露的倾向,也有其不足之处。  
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讽喻诗如《买花》、《重赋》、《缭绫》、《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叙事诗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杂律诗如《赋行古草原送别》等。  
《长恨歌》与《琵琶行》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诗人将叙述、描写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生动传神而又风情摇曳,流畅华美而又情感真挚,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张王乐府 

张籍的代表作是《征妇怨》、《陇头行》、《山农词》。王建的《宫词》百首。 

第三节、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永贞革新”的积极参与者,又都长期被流贬荒远,然而不幸的政治命运,却促成了他们文学上的成就。  
一、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歌,笔锋犀利、目光深邃、感慨深沉,无论怀古诗、抒情诗,还是政治讽刺诗,无不充满豪宕慷慨之气。而他的《竹枝词》等作品,则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情调和浓郁的民歌色彩,刘禹锡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提倡民歌化,如《竹枝词》、《采连》、《竞渡曲》。  
二、柳宗元  
柳宗元的大部分诗歌,以抒发离乡去国的悲愤和抑郁苦闷的意绪为基调,感慨深沉而又风骨清峭。而他的山水景物诗,则寓忧怨、清峭于清新淡雅之中,诗境清冷而又韵味悠然。 

第四节、韩孟诗派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强调“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追求奇险之风,表现出鲜明的创新色彩。本章主要讲授韩愈、孟郊、贾岛及李贺的诗歌创作内容和特点。  
一、韩愈与孟郊  
韩愈:诗风以奇险取胜,与孟郊相近。韩诗的散文化倾向。  
孟郊:多倾诉穷愁寒苦之作。  
韩愈与孟郊的诗歌,都具有“以丑为美”和奇险巉刻的艺术风貌,但韩愈诗更加奇险狠重,孟郊诗则更偏重于寒瘦冷峭。  
二、李贺  
李贺诗歌,以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闷为基本情调。其诗想象奇特、色彩斑斓,形成了奇崛冷艳的独特诗风,这就是奇险、侬 丽、凄清的浪漫主义诗风。冷艳的语句。象征的手法。凄清的情绪。“诗鬼”。开晚唐唯美主义的倾向。  
三,贾岛、卢仝等其他诗人  
贾岛以苦吟而著称,他的诗寒瘦僻苦,也同样表现出同寻常的审美心态。卢仝、马异等人的诗歌创作,想象离奇,语言生僻,险怪之风尤为突出。 

【精读】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韩愈《山石》、《杂说》(世有伯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元稹《遣悲怀》(昔日戏言身后意)、《行宫》,张籍《野老歌》;柳宗元《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阅读】张继《枫桥夜泊》、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孟郊《游子吟》、韩愈《听颖师弹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贺《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贾岛《寻隐者不遇》;白居易《卖炭翁》、《钱塘湖春行》,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王建《水夫谣》、张籍《秋思》;刘禹锡《石头城》、《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第五章、晚唐诗歌  
晚唐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李唐王朝的统治更加软弱无力,虽然如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在现实面前,他们毕竟不能有丝毫作为,而只能反复咏叹着时代的悲哀与绝望。因而这种感伤情绪成为晚唐诗歌的情感基调。但另一个方面,晚唐还有一批诗人,如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等人,却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对于社会现实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从晚唐诗歌的总体发展来看,颇有向齐梁回归的趋势,浮艳之风又再度充斥唐末五代诗坛。  
第一节、杜牧与李商隐  
晚唐国势衰落,前景暗淡,使晚唐诗人的情怀倍加抑郁悲凉。这种情怀在艳情诗、怀古咏史诗中表现最为突出。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等皆有大量创作,在晚唐诗坛形成一股潮流。  
一,杜牧的诗歌创作  
杜牧是一位才华纵横,具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于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的艺术风格。在杜牧各类题材的诗歌中,以怀古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这些诗歌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就诗歌题材而言,杜牧五、七言古今体皆有佳作,而七绝成就最高,无论咏史、写景还是抒情,无不爽朗俊逸,蕴含深刻,在晚唐独树一帜。  
二、李商隐  
1,李商隐诗歌的内容与情调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多抒写时代动荡离乱的感慨和个人失意悲愁的心情。其中既有关注现实的政治诗,也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既有表现个人遭际的抒怀诗,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诗。由于时代的混乱和个人遭遇的坎坷,他的诗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迷惘和消极的情绪。  
2,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他的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缜密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哀婉的情调、瑰丽多姿的形象和含蓄优美的辞采,来表现他所特有的细腻而又敏感的心境与感受,从而构成朦胧瑰丽的诗歌境界,表现为一种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二节、晚唐其他诗人  
晚唐诗坛除杜牧、李商隐两位杰出的诗人之外,还有许多颇具才华的诗人。从他们诗歌的题材内容与情调风格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香艳诗人:以温庭筠、韩偓、吴融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多表现士人的闺阁情怀与爱情题材,带有艳丽之风;  
二是隐逸诗人:以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多表现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带有淡泊之风;  
三是现实主义诗人:以郑谷、罗隐、司空图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多表现离乱之感与现实讽喻,具有“新乐府”的精神。 

【精读】李商隐《安定城楼》、《夜雨寄北》、《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泊秦淮》、《赤壁》;  
【阅读】李商隐《贾生》、《登乐游原》,皮日休《橡媪叹》,聂夷中《咏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 

第六章、唐代古文运动 

在唐代,尽管官方有意倡导律赋(用以科举取仕);而骈文,从“初唐四杰”到晚唐小“李杜”也一直绵延发展,其中亦不乏佳作。但更加辉煌的还是唐代散文的勃兴。从北朝(西魏)就开始酝酿的文体革新,到中唐时期,经韩愈、柳宗元等人的一致努力,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们的散文创作及理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韩柳的古文革新主张  
一、文道合一  
文道合一,是韩愈古文的基本主张。他说自己学习和写作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即孔孟之道。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与道,或文统与道统的有机结合,文章才具有充实的内容和现实的意义。柳宗元也同样倡导“文者以明道”,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但在学习对象和方法上,他比韩愈更宽泛、灵活。  
二、革新文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  
反对骈文,并在三代两汉文章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散文,这是韩柳文体革新的主旨。文体的革新,关键在于文学语言的创新。韩柳力求创立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其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陈言务去,言必己出;二是文从字顺,符合自然的语法规范。  
第二节、韩愈的散文  
一、韩愈散文的内容  
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论说文在韩愈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叙事文以及嘲讽现实、文笔犀利的短小“杂文”,也都具有鲜明而又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韩愈散文的艺术特征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雄奇奔放,纵横变化而又流畅明快,具有多样的艺术风格。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自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避畏,不敢迫视。”(《上欧阳内翰书》)很能形容出韩愈散文的主体风貌。  
第三节、柳宗元的散文  
一、柳宗元散文的内容  
柳宗元的散文,包括其深入思考哲学、政治、社会、人生的哲学、政论文章,也包括其抒发忧愤、抨击现实的杂文。他的传记散文,也多取材于现实,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他的寓言文,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极富哲理意味,能给人留下深长的思考和回味。而山水游记,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二、柳宗元散文的艺术特征  
柳宗元散文的总体艺术风貌,体现为精密深刻,含蓄凝敛。他的哲学、政论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他的传记文剪裁精当,注重传神,引人入胜。他的寓言文想象丰富,造意奇特,形象鲜明而又寓意深刻。他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优美,具有诗情画意。  
第四节、晚唐小品文  
【精读】韩愈《答李翊书》、《送董召南序》、《杂说》(世有伯乐),柳宗元《小石潭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  
【阅读】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韩愈《进学解》、《祭十二郎文》、《张中丞后序》、《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送薛荐义序》、白居易《与元九书》、杜牧《阿房宫赋》、皮日休《读司马法》 

第七章、唐代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代传奇的发展,是中国小说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小说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皆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此外,由于唐代佛教的兴盛,俗讲和变文也应运而生。它们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和戏曲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第一节、唐代传奇  
本节主要讲授传奇的概念、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唐传奇的分期、唐传奇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唐传奇的发展阶段  
唐代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盛唐的过渡期、中唐时期的繁荣期和晚唐的衰微期三个阶段。  
1、初唐的传奇 王度的《古镜记》》、张诼的《游仙窟》》,无名氏的《白猿传〉〉,还未脱离志怪的范围,但情节、人物已较复杂,描写亦较细腻。  
2、中唐是传奇的鼎盛时期。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鸳鸯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沈既济的《枕中记》、《任氏传》等。  
3、晚唐时传奇创作仍很丰富,但开始脱离现实,艺术上趋于粗俗。  
二、唐传奇的思想艺术  
唐人写传奇,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他们摆脱了志怪笔记小说的格局,取材于现实生活,增强虚构和想象的成份,写出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  
传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爱情主题的作品,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描写仕途坎坷、官场黑暗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河太守传》;反映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传》、《长恨歌传》;描写侠义刺客的《聂隐娘》、《无双传》、《谢小娥传》等,还有描写鬼怪、神仙的《古镜记》等。  
第二节、俗讲与变文  
一、俗讲  
俗讲由佛教讲经演变而来,其取材皆自佛经,内容也不外佛教教义,它们往往通过通俗生动的语言、新奇别致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将深奥的教义转化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故事,因而文学的色彩也较为浓厚。  
二、变文  
变文,也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本非案头读物,乃供艺人说唱之用。在敦煌说唱类的作品中,就保存了较多。其内容有宗教性变文,有讲史性变文,有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也有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根据说唱的需要,艺人往往采用各种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融文学、音乐、表演乃至绘画为一体,声情并茂,深受民众喜爱。 

【精读】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  
【阅读】白行简《李娃传》、李朝威《柳毅传》、 李公佐《南柯太守》、杜光庭作品 

第八章、唐五代词  
本章主要讲授词的兴起、特点、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花间词及南唐词。  
词,是在城市经济繁荣以后,市民文学发展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从现存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来看,词起于民间,其源自隋,经文人的模仿与创作,而崛起于中唐,兴盛于晚唐、五代。  
第一节、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  
一、敦煌曲子词  
自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后,早期民间词的面貌才呈现出来。敦煌曲子词的内容相当广泛,而其中数量最多、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主要是那些反映女性生活和心情的词作。敦煌曲子词的体制尚属粗备形体,保存了民间词的朴素风格,富裕生活气息。任二北先生《敦煌曲初探》考证敦煌曲内作于玄宗时的有三十二首,大曲三套,这些大体反映了词的初期创作的状态。  
二、早期文人词  
词在民间兴起之后,引起了文人的注意和兴趣,并开始尝试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张志和、刘长卿、戴叔伦、韦应物、王健、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创作过一些优秀的词作。  
第二节、温庭筠与花间词人  
一,《花间集》与花间词风  
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十卷,选录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这些词作,在内容和情调上,受到晚唐世风和秾艳华靡诗风的直接影响,多是描写贵族士大夫的生活和缠绵的爱情,尤其突出的是对于女性生活和内心的描写。在艺术上表现为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二,温庭筠和韦庄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词人”的突出代表。温庭筠的词几乎全是写爱情、相思,又多用女性口吻。色彩浓艳,词藻华丽,充满浓重的脂粉气。孙光宪说他的词“香而软”,道出了其词的主要风格特征。与温庭筠齐名的韦庄,词风与温庭筠接近,但不全相同。温词浓艳,围词清艳;温词密而隐,韦词疏而显。  
第三节、李煜和南唐词人  
一、南唐词人  
除西蜀之外,南唐也是当时词的创作的一个中心,产生过不少词人和词作。冯延巳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词人。他的词作,以抒情为主。着意于表现人物内心的哀愁,词风显得委婉幽深。  
二、南唐后主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工书,善画,通晓音律,是唐五代词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词人。他在亡国之后所写的许多怀念故国和感慨身世的作品,更体现出了真实的性情和词的本色,具有较高的价值。 

【精读】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梦江南》,韦庄《思帝乡》、《菩萨蛮》;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阅读】托名李白《忆秦娥》,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 电话:(0757)82272751 邮编:528000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链接: 东莞办公家具厂| 蒙特| 升降桌厂家| KT板厂家| 广州工业大风扇| 佛山复印机出租| 佛山筛网厂| 佛山户外显示屏| 佛山筛网| 佛山LED显示屏| 佛山开锁公司| 佛山开锁| 办公屏风厂家| 支持: 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