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
动态信息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到我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践之国学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召
  北京大学博导程郁缀教授主讲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莅临
  陈庆元教授主讲“台湾高校校
  莫道才教授主讲“唐诗欣赏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风常青
在线搜索
友情链接
课堂教案

第六编 元代文学教案
发布人:admin 时间:2016-12-29 已被浏览 34

第六编 元代文学教案 

教材: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散文卷、戏曲卷、小说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新版。  
教学进度: 

元代文学概况 
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关汉卿的剧作 
王实甫的剧作 
元代前期剧坛 
元代后期剧坛 
元代散曲 
宋元南戏 
元代诗文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况  
第一节 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元朝版图空前辽阔,横跨欧洲、亚洲。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京城大都(今北京)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杭州则是南方最繁华的大都市。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杂剧、散曲、南戏、话本等通俗文学在元代都非常兴盛。 

2.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元代由蒙古族掌握中原政权,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人,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蒙古人政治地位最高,南人地位最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 

元朝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官吏多贪赃枉法,造成冤狱,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江南的搜刮尤为严重。尖锐的矛盾激起民变,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元朝。这种社会现实,使元代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3.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元灭金后,因蒙古贵族对文化的作用还未重视,八十多年未举行过科举考试,文士失去进身之道,落到社会的底层。宋末元初人郑思肖记载当时十种等级的职业分类:“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儒生地位排第九,在娼妓与乞丐之间。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元朝才重行开科取士,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在出题和录取方面都优待蒙古人、色目人。在取消科举的八十年间,文士有的作小吏,有的经商谋生,更多的是成为“书会才人”,成为戏剧作家,使杂剧和南戏的创作队伍从以民间艺人为主变为以下层文人为主,促进了戏剧创作的兴盛。 

4.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蒙古贵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定居在汉族地区,随蒙古军征战的女真族、畏兀儿族,回回族等军士也与汉族人民杂居,他们的文化互相交流,形成元代文学以刚健、质朴、酣畅为主要风格特征,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 

第二节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 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 

元词亦呈衰落的趋势。元词人多宗宋词,大致可分为宗苏轼、辛弃疾和宗周邦彦、姜夔两派,前者以刘因、萨都剌为代表;后者以张翥为代表。 

元代散文主要以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为学习对象,代表作家有姚燧、虞集等。 

思考题:1、元代社会有何特点?对元代文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元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什么? 

第二章 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第一节 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 

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第二节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结构例外的剧作有《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细分有: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四)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细分有旁白、带白、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 

(五)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内做风科”。 

思考题: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为元代剧坛的领袖。号已斋叟,大都人,太医院户。一说任职太医院尹。其籍贯,一说为祁州(今河北安国县)人,一说解州(今属山西省)人。 

关汉卿早期生活在大都,后曾南下杭州、扬州等地。他是大都玉京书会的掌门人物,与剧作家杨显之、演员朱帘秀等关系密切。他博学多才,性格倔强而滑稽,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表示对现实黑暗的反抗。 

关汉卿现存剧目68种,剧本18种。代表作为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 

第二节 悲剧名作《窦娥冤》 

一、剧作的题材来源  
从古代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汉人刘向的《说苑》、《汉书·于定国传》、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二、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  
剧情:楔子:抵债别父。第一折:守寡拒婚。第二折:受诬蒙冤。第三折:临刑誓愿。第四折:鬼魂雪冤。 

扮演:正旦:窦娥(原名端云)。冲末:窦天章。卜儿:蔡婆。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净:桃杌太守(孤)。孛老:张驴儿之父。外:监斩官。魂旦:窦娥鬼魂。  
(此剧为旦本,由正旦窦娥主唱。) 

三、主题思想:  
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 

四、窦娥的形象分析  
(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五、艺术特色  
(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第三节 喜剧《救风尘》 

一、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  
剧情:第一折:阻嫁。第二折:闻变。第三折:解救。第四折:官判。  
扮演:正旦:赵盼儿。外旦:宋引章。冲末:周舍。外:安秀实。卜儿:宋引章之母。丑:张小闲。外(孤):郑州守李公弼。(此剧为旦本,由正旦赵盼儿主唱。) 

二、主题思想  
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难姐妹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 

三、赵盼儿形象的分析  
(1)饱经风霜,世故机智。  
(2)侠义心肠,仗义救人。  
(3)泼辣豪放,出语痛快。 

四、艺术特色  
(1)勾栏喜剧:剧中的主要人物为妓女、嫖客,赵盼儿战胜周舍用的是打情骂俏的“风月手段”,具有青楼调笑的作风。  
(2)语言特色:质朴自然,泼辣明快。 

第四节 历史剧《单刀会》 

一、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  
剧情:第一折:定计。第二折:劝阻。第三折:训子。第四折:刀会。  
扮演:正末:乔公(第一折),司马徽(第二折),关羽(第三、四折)。冲末:鲁肃。杂:关平、关兴、周仓、黄文(东吴信使)。  
(此为末本,由乔公、司马徽、关羽主唱。) 

二、主题思想  
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民族情绪。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关羽:对大汉赤胆忠心,大智大勇,为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  
(2)乔公:对汉朝怀有浓厚的感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欣赏关羽的英武过人。  
(3)司马徽:厌倦战乱,绝意功名,赞赏关羽的勇武。  
乔公和司马徽都是衬托关羽的人物。 

四、戏剧结构  
第一、二折主要人物关羽均未出场,均为铺垫。关羽第三折方出场。第四折关羽单刀赴会为全剧高潮所在,与一般元杂剧高潮在第三折有异。 

五、历史剧的特色  
(1)改造史料,借古讽今。  
此剧取材于晋人陈寿的《三国志》和宋话本《三国志平话》,但剧作根据元代时代精神对史料进行了改造。关羽以蜀汉为正统,处处维护汉朝的土地和声誉,为史书和小说所无,这是作者从反抗民族压迫出发,以关羽故事反映元代汉族人民要求扬眉吐气的心声。 

(2)改造史料,突出主要历史人物关羽的形象。  
将史书中“诸将军单刀赴会”改成关羽一人单刀赴会,突出其过人勇气;将史书中性格宽厚的鲁肃改为奸佞小人,衬托出关羽的正义。 

(3)用铺垫和渲染之法塑造人物。  
(4)语言刚劲有力,融入诗词。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善于塑造不同身份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  
二、戏剧结构多为一人一事,主脑清楚;剧情发展迅速,又曲折多变。  
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四、本色自然的语言特色。 

思考题:1、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是什么?请分析关剧中窦娥、赵盼儿、关羽的形象。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四章 王实甫  
第一节 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一说名信,字实父。大都人。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期。早年为与歌妓关系密切的书会才人,晚年为幽居园林的隐士。现存剧目14种,剧本3种,《西厢记》为其代表作。 

第二节 《西厢记》的故事创作源流和剧情梗概、脚色扮演 

一、故事的创作源流  
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  
宋代:赵令畴《蝶恋花鼓子词》、宋杂剧《莺莺六么》。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吸收了《蝶恋花鼓子词》同情莺莺悲剧命运的观点,借鉴了《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张生为痴情种的写法,将崔、张故事由一个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战胜封建礼教的喜剧,从主题思想到人物性格都有重大突破,成为一部爱情戏的杰作。 

二、剧情梗概  
第一本:第一折:惊艳。第二折:借厢。第三折:联吟。第四折:闹斋。  
第二本:第一折:寺警。第二折:退兵。第三折:请宴。第四折:赖婚。第五折:听琴。  
第三本:第一折:前候。第二折:闹简。第三折:赖简。第四折:后候。  
第四本:第一折:酬简。第二折:拷红。第三折:送别。第四折:夜梦。  
第五本:第一折:报捷。第二折:寄愁。第三折:争婚。第四折:团圆。  
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三、特殊的演唱方式  
《西厢记》打破一人主唱的元杂剧惯例,从塑造人物出发,采取多人演唱的形式:  
第一本:第一折至第三折由张生唱;楔子由老夫人、莺莺唱;第四折由张生、莺莺、红娘唱。  
第二本:楔子由惠明唱;第一、三、四折由莺莺唱;第二折由红娘唱。  
第三本:各折均由红娘唱。  
第四本:第一、四折由张生唱;楔子、第二折由红娘唱;第三折由莺莺唱。  
第五本:楔子、第二、四折由张生唱;第一折由莺莺唱;第三折由红娘唱。 

四、脚色扮演  
正旦:崔莺莺。正末:张珙。旦倈:红娘。外:老夫人。净:法本长老。净:郑恒。杂:法聪和尚、惠明和尚、孙飞虎将军、杜将军、琴童、众僧、卒子。 

第三节 《西厢记》的创作主题和人物形象 

一、创作主题  
《西厢记》结尾曲词:“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该剧的点睛之笔。传统的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金钱权势是婚姻的基础,父母作主是婚姻的缔结方式。而此剧强调婚姻的基础是“有情的”,而不是“有钱的”、“有权的”,而“有情”只能由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局外人手里夺回到当事人的手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色彩。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  
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2)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  
爱情。  
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  
儿”。  
(3)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  
而苦恼,成人之美。  
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  
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 

第四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一、戏剧冲突  
此剧有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的两条线索。正反面人物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的斗争;正面人物的误会性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因为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互相交错。 

二、戏剧结构  
此剧突破一本四折的惯例,为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中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 

三、运用“那辗”法,充分展开情节,刻划人物。  
“那辗”是清人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点《西厢记》的术语,指在情节描写中认真地搓那、辗开,把很简单的剧情也写出寻人耐味的好戏来。如《前候》、《闹简》等折。 

四、文采派的语言特色  
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  
(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名曲为第四本第三折《[正宫] 端正好》。  
(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历史地位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版本众多,明清版本达九十多种。评点者众多,并有著名画家为之绘图,足见后人对《西厢记》的喜爱。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思考题:1、分析《西厢记》中张生、莺莺、红娘的形象。  
2、分析《西厢记》戏剧冲突的特色。 

第五章 元代前期剧坛  
第一节 白朴与马致远 

白朴与马致远是元代前期剧坛地位仅次于关汉卿和王实甫的重要杂剧作家,与关汉卿和元代后期杂剧作家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白朴  
一、白朴的生平和思想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官僚家庭。父亲白华曾在金朝任官职,金亡后隐居真定,教儿读书,不容出仕。白朴七岁时逢蒙古灭金的战乱,母亲被掳,他随父亲好友元好问生活,师事元好问。受父亲和元好问忠于金朝的思想影响,他终身没有出仕,致力于戏剧、词曲的创作。现存剧目16种,剧作3种:《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有争议)。 

二、悲剧《梧桐雨》  
《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一)剧情梗概:楔子:谋叛。第一折:盟誓。第二折:逃蜀。第三折:兵变。第四折:梦妃。 

(二)脚色扮演:冲末:张守珪(幽州节度使)。净:安禄山。正末:唐明皇。旦:杨贵妃。外:张九龄(宰相)。净:李林甫(左丞相)。外:陈玄礼(右龙武将军)。杂:高力士、宫娥、父老。  
(此剧为末本,由唐明皇主唱。) 

(三)主题思想  
与白居易《长恨歌》着重歌颂李杨爱情不同,此剧一方面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一方面又不回避他父纳子妇、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的丑闻;而且,更着重批判他对安禄山养虎为患的昏庸误国。因此,此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是着重表现一种对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联系白朴幼年逃难的经历、刘祁《归潜志》中金章宗纵容悍将胡沙虎、金哀宗在蒙古军攻汴京时逃难归德的史实,此剧显然是以古讽今,表达白朴在国破家亡后的沧桑之感。 

(四)艺术特色  
(1)社会悲剧  
此剧颇为符合西方悲剧的概念,主人公为贵族(皇帝),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剧作结局凄凉,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  
(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白朴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作家,剧作语言典雅绮丽。特别是此剧的第三、四折,用典雅绮丽的语言抒发唐明皇国破家亡的内心痛苦,十分动人。 

三、喜剧《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以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为素材,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  
(一)剧情梗概:第一折:墙头马上相逢。第二折:约会、抗争、私奔。第三折:瓶坠、簪折、还家。第四折:陪礼、复婚、团圆。 

(二)脚色扮演:正旦:李千金。正末:裴少俊。冲末:裴行俭(裴少俊之父)。老旦:裴夫人(裴少俊之母)。外:李世杰(李千金之父)。杂:嬷嬷(李千金奶妈)。李夫人(李千金之母)。院公。 

(三)主题思想  
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合理性,猛烈抨击了以裴行俭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表现了元代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性解放的思想。 

(四)艺术特色  
(1)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李千金的形象是在一系列的矛盾斗争中显现出来的。在第二折,她与裴少俊的约会被奶妈发现,要送官府治罪,她以死抗争;在第三折,裴行俭辱骂她是娼妓,她据理力争;在第四折,裴少俊要求复婚,她讽刺他会写休书等,都突出了千金勇敢、泼辣的性格,塑造了一个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的女性形象。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李千金勇于抗争的坚强性格,又是在裴少俊、裴行俭等人物的对比下显现出来的。在第三折,裴行俭威吓要将千金、少俊送官府治罪,少俊无奈写下休书,送千金归娘家,而千金却从容镇定,据理力争。少俊的软弱与千金的坚强形成对比。在第四折,裴行俭已退职为民,并发现千金原来是皇亲国戚,便上门陪礼,要求千金与少俊复婚。这个前踞后恭的形象,暴露了封建卫道士的虚伪本质。而李千金始终坚持自主婚姻的合理性,裴行俭的虚伪与李千金的真诚亦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李千金的形象。 

(3)语言质朴自然  
与《梧桐雨》的语言典雅绮丽不同,此剧的语言质朴自然,用以塑造大胆泼辣的李千金的形象。故又有学者称白朴是“从本色派向文采派过渡的作家”。 

(4)喜剧特色  
与白居易诗《井底引银瓶》的女主人公最后被男子抛弃的悲剧结局不同,此剧是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结束的,剧情的许多关目也充满喜剧性,如第三折看守裴家后花园的院公夸口守住院门,保护李千金不被发现;结果因醉酒而误事,并在裴行俭的追问下全盘招认。又如第四折李千金嘲弄裴少俊和裴行俭,语言也充满喜剧性。 

马致远  
一、马致远的生平和思想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据其现存的散曲,其生平可分为三个阶段:(1)追求功名,济世报国;(2)宦途多艰,牢骚满腹;(3)晚年归隐,求仙慕道。马致远从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的思想变化对其剧作有重要影响。他早年的作品《汉宫秋》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而中年的作品《荐福碑》写文士到处碰壁,正是他仕途多艰的写照;晚年的神仙道化剧如《陈搏高卧》等,则是他晚年消极出世思想的反映。现存剧目15种,今存7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 

二、历史剧《汉宫秋》  
(一)剧情梗概:楔子:选美。第一折:纳妃。第二折:索妃。第三折:送别。第四折:祭妃。 

(二)脚色扮演:正末:汉元帝(驾)。正旦:王昭君。外:尚书五鹿充宗。冲末:匈奴王呼韩邪单于(番王)。净:毛延寿。  
(此剧为末本,由汉元帝主唱。) 

(三)根据时代精神改造历史材料。  
《汉宫秋》是一部历史剧,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汉书》卷九《元帝纪》和《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都记载了这一事件,写昭君自动请行,并在匈奴结婚生子,昭君出塞在当时是一件民族和睦的好事。另有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元帝悔失昭君而怒杀毛延寿等画工事;东汉人蔡邕的《琴操》则记昭君到匈奴后因不肯从胡俗嫁前妻之子而自杀;唐代《王昭君变文》则写昭君出塞后思念家乡,愁病而亡。这些记载多有悲剧意味。 

在元代,被蒙古贵族压迫的汉人,往往将自己的遭遇和昭君的命运联系起来,如宋宫人郑惠真被俘北去,文天祥战败被俘,都写下有关王昭君的诗句。在这种时代气氛下,马致远从反抗民族压迫的时代精神出发,吸收历代笔记、民间说唱文学的成果,对正史的记载进行了改造。 

(1)首先是对主题的改造。  
马致远将正史中的汉强匈奴弱改为汉弱匈奴强;将昭君自动请行改为匈奴以武力强索昭君;将昭君出塞后结婚生子改为投江自杀。从而,将原故事表现民族和睦的主题改为反抗民族压迫的主题。 

(2)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改造。  
① 将民族和睦的象征或政治的牺牲品的王昭君改写成带有悲剧色彩的爱国女英雄。  
② 将好色而昏庸的汉元帝改写成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既昏庸无能又忠于爱情。作者对其既有批判,又有同情。  
③ 将毛延寿由画工身份改变为中大夫,从一般小人变为卖国汉奸,意在批判宋末变节投降元军的卖国奸臣。 

(四)艺术特色  
(1)抒情悲剧。这个剧是历史剧,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悲剧。第一折以乐衬悲,写汉元帝与王昭君两情相悦的乐情,为下文昭君被迫出塞和亲的悲剧作铺垫和衬托。第三折是悲剧的高潮,作者用12支曲淋漓尽致地抒发汉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之情。第四折是悲剧的余波,写汉元帝在秋夜孤雁的哀鸣中对昭君的怀念,构成一个余味无穷的境界,使悲剧的气氛更加浓烈。 

(2)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马致远亦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作家,剧作语言典雅工丽而又酣畅明快。名曲为第三折的 [梅花酒],运用排比句、对句以及顶真续麻等修辞手法,将汉元帝痛失昭君的心情写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 

第二折 杨显之和康进之 

一、杨显之和《潇湘雨》  
(一)杨显之的生平和创作  
杨显之,大都人,与关汉卿同时,因经常与关汉卿切磋修改剧本,时称“杨补丁”。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作家之一。今存剧目8种,剧本二种,《潇湘雨》为其代表作。 

(二)《潇湘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剧情梗概:楔子:舟覆获救。第一折:许配崔通。第二折:寻夫充军。第三折:夜雨艰途。第四折:遇父团圆。 

脚色扮演人物:  
正旦:张翠鸾。末:张天觉(翠鸾之父)。外:崔文远(翠鸾义父)。冲末:崔通。(此为旦本,由张翠鸾主唱。) 

主题思想:通过士人崔通在中举后另娶高门、抛弃和迫害原配妻子张翠鸾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社会中儒士富贵易妻的丑恶社会现象,表达了对受迫害的妇女的深切同情。剧作结尾仍判翠鸾与崔通团圆,体现了作者受封建道德“从一而终”思想影响的局限性,也体现出作者对妇女问题找不到出路的无奈。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以情动人。如第三折以凄风苦雨、深水泥泞烘托张翠鸾被充军的极度痛苦的心情,感人肺腑。  
(2)语言质朴自然,但又是经过提炼的、精粹的戏剧语言,处处符合人物情境,富有动作性和表演性。如第二折 [梁州] 曲、第三折 [喜迁莺]、[刮地风] 等曲。 

二、康进之和《李逵负荆》  
(一)康进之的生平和创作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人。也是元杂剧本色派作家之一。今存剧目2种,剧本一种:《李逵负荆》。 

(二)《李逵负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李逵负荆》是著名的水浒戏。元代水浒戏现存剧目20多种,剧本6种,主角多为李逵。元代水浒戏众多,是元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艺术反映。 

剧情梗概:第一折:冒名抢娇。第二折:大闹忠义堂。第三折:酒店对质。第四折:负荆请罪。 

脚色扮演人物:正末:李逵。旦:满堂娇。冲末:宋江。外:吴学究(吴用)。净:鲁智深。净:宋刚。丑:鲁智恩。王林。  
(此剧为末本,由李逵主唱。) 

主题思想:通过歹徒宋刚、鲁智恩强抢酒店老板王林的女儿满堂娇的故事,反映元蒙统治者、恶势力随便劫掠妇女的社会状况;通过梁山义军铲除宋刚、鲁智恩,反映了农民起义军除暴安良的思想;通过王林协助李逵与宋江、鲁智深解除误会,反映出起义军、老百姓和英雄三者的血肉关系。 

李逵形象的分析:(1)憨厚直率,热爱梁山事业,也爱梁山的一草一木。(2)疾恶如仇,鲁莽急躁。(3)知错能改,真诚正直。 

艺术特色:  
(1)误会性的戏剧冲突。  
(2)戏剧拖延,展示喜剧性误会的发展。  
(3)质朴刚劲、幽默风趣的语言。 

思考题:1、分析《梧桐雨》的主题思想。  
2、分析《墙头马上》中李千金的形象。  
3、分析《汉宫秋》的历史剧特色。  
4、分析《汉宫秋》中王昭君和汉元帝的形象。  
5、分析《李逵负荆》中李逵的形象。 

第六章 元代后期剧坛  
第一节 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一、郑光祖的生平和创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是元代后期重要的文采派作家之一。曾在杭州任职吏员,病逝于杭州。他仕途不顺利,潜心于戏剧创作,是“古杭书会”的领袖人物。今存剧目17种,剧本8种。《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二、《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二)剧情梗概:楔子:访女。第一折:伤别。第二折:离魂。第三折:体病。第四折:魂还。 

(三)脚色扮演人物:  
正旦:张倩女。正末:王文举。魂旦:倩女之魂。旦:夫人(倩女之母)。  
(此剧为旦本,由张倩女主唱)。 

(三)主题思想:  
通过对张倩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灵魂离开躯体的描写,说明封建礼教可以限制青年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和愿望。并否定了门第观念和喜新厌旧的思想。 

(四)张倩女形象的分析  
(1)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灵魂离开躯体,追随王文举。  
(2)有沉重的精神负担——担心母亲悔婚,王文举得官后易妻。 

(五)艺术特色  
(1)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爱情理想——离魂。  
(2)曲词优美婉转,多化用唐诗宋词构成优美的意境。 

第三节 其他后期杂剧作家 


一、乔吉  
(一)乔吉的生平和创作  
乔吉一名乔吉甫,字梦符,山西太原人。也是元杂剧后期文采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博学多才,终身未仕,长期流寓杭州,是个柳永式的疏狂才子。现存剧目11种,剧本3种,《两世姻缘》为其代表作。 

(二)《两世姻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思想内容:《两世姻缘》演韦皋与韩玉箫两世姻缘的故事,歌颂了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取材于唐人《玉箫传》和范摅的《云溪友议》。  
剧情梗概:第一折:伤别。第二折:病亡。第三折:转世。第四折:续缘。  
(此剧为旦本,由正旦韩玉箫主唱。) 

(2)艺术特色:  
① 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转世为人,再续前缘。  
② 曲词清丽华美,与郑光祖杂剧的风格比较接近。名曲为第二折的 [商调集贤宾]。 

二、秦简夫  
(一)秦简夫的生平和创作  
秦简夫,大都人,流寓杭州。今存剧目5种,剧本3种,《东堂老》为其代表作。 

(二)《东堂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东堂老》写儒商李实(东堂老)教育友人之子扬州奴浪子回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致富、遵守信义、节俭好学的儒商形象,说明元代的商业文化已影响了元杂剧的创作,商人形象已作为正面主角出现;另外,也批判了富家子弟好逸恶劳、挥霍享乐的思想。 
剧情梗概:楔子:托孤。第一折:败家。第二折:教训。第三折:悔悟。第四折:还银。  
(此剧为末本,由正末东堂老主唱。) 

(2)艺术特色  
① 道白质朴生动。  
② 细节描写精彩,刻画扬州奴的败家子形象鲜明生动。 

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一)元代包公戏概述  
元杂剧现存17种公案戏,其中9种是包公戏。元代包公戏兴盛的原因,是元代吏治腐败,人民渴望政治清明,寄寓于包公式的清官。《陈州粜米》是元代包公戏中的优秀作品。 

(二)《陈州粜米》的思想内容  
剧情梗概:楔子:朝廷粜米赈灾。第一折:贪官打死灾民。第二折:包公奉旨查问。第三折:包公微服私访。第四折:包公判案除奸。  
(此剧为末本,第一折由正末扮演的灾民张忄敝 古唱;余下各折由正末扮演的包公唱。) 

主题思想:此剧通过贪官杨金吾、刘时中去陈州粜米赈灾、打死灾民张  
忄敝 古;清官包拯为张忄敝 古报仇申冤的故事,真实反映了元代深重的阶段压迫和剥削,歌颂了为民除害的包公,表达了人民要求申张正义的愿望。 

(二)艺术特色  
(1)塑造了敢于反封建压迫的灾民张忄敝 古的形象和为民除害的清官包公的形象。包公的形象,既有历史上包公的刚正不阿,又有不同史载的幽默风趣,是个平民眼中亲近平和的清官形象。 

喜剧色彩——第三折写包公乔装私访引起妓女王粉莲和两个贪官的误会。 
思考题:1、分析《倩女离魂》中张倩女的形象。  
2、分析《陈州粜米》中包公的形象。 

第七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体制特点 

一、什么叫散曲  
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小令也叫街市小令、叶儿。 

二、散曲的来源和兴起  
(1)宋词:不少曲调从词调发展而来,如《念奴娇》、《点绛唇》等,但散曲只唱单调。  
(2)诸宫调:套数如同诸宫调,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  
(3)北方民歌:吸收金朝等北方民歌、少数民族歌曲,如《山坡羊》、《豆叶黄》、《干荷叶》。 

三、散曲的体制和特点  
(1)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但不必句句押韵。  
(2)在小令和套数之间有带过曲,为小令的变体,用同一宫调的二至三调。  
(3)多用衬字。  
(4)无入声。  
(5)抒情直露。 

四、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  
元散曲的流派大致分为豪放与清丽两大流派。豪放派以马致远为首,其他作家有张养浩、贯云石等。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首,其他作家有白朴、乔吉等。 

元散曲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元散曲的后期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吉、贯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 

一、马致远的散曲  
马致远在元代被誉为“曲状元”,有散曲集《东篱乐府》。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为《[越调]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篇末画龙点睛,点明游子思乡的主题。全曲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有唐诗的韵味,故备受称赏。 

马致远的套数名作为《[双调] 夜行船·秋思》,写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歌颂。全曲由7支曲组成,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曲 [夜行船],慨叹人生的无常和短暂;(2)[乔木查] 等5支曲,说明名利皆空,唯有归隐大自然才是归宿。(3)尾曲 [离亭宴煞],批判世人追逐名利,歌颂归隐生活。 

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表现酣畅,多用感叹句、反问句。(2)善用鼎足对和博喻。(3)语言明快宏放,雅俗兼备,体现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二、张养浩的散曲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省历城(今济南)人。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张养浩的代表作为《[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为作者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关中赈灾时所作。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指出历代王朝的兴亡,都是建立在人民苦难的基础上。 

在艺术上,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尤以结末的对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影响深远。另外,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也体现了张养浩作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 

一、张可久的散曲  
张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他与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双璧”。有散曲集《小山乐府》。 

张可久的散曲名作为套数《[南吕] 一枝花·湖上晚归》,描写作者携美人游西湖的赏心乐事,寄托隐者流连湖山的高雅情趣。此曲共3支曲,分为3个层次:(1)[一枝花] 曲,写黄昏赏花;(2)[梁州] 曲,写入夜赏月、品酒、唱曲;(3)[尾] 曲,写深夜归来。 

艺术特点:(1)营造清雅的意境;(2)化用前人诗词名句;(3)语言清丽文雅,善用对句和鼎足对,体现出清丽派散曲家的特点。 

二、睢景臣的散曲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代表作是《[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 

《高祖还乡》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写汉高祖刘邦还乡的故事。这首套曲共有8支曲,分为4个层次:(1)[哨遍] 曲,写村民们准备迎驾的情况。(2)[要孩儿] 至 [三煞] 曲,描写刘邦到来时的显赫排扬。(3)[二煞]至 [一煞] 曲,村民揭穿刘邦的老底。(4)[尾] 曲,写村民要向刘邦讨债。 

这首套曲通过村民嘲讽汉高祖刘邦还乡时的装腔作势,揭露他的丑恶老底,表现出对封建皇权的极度蔑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讽剌元蒙统治者每年耗费巨资回东北祭祖,反映出作者的民族情绪。 

艺术特色:(1)构思巧妙,用村民的口吻描述刘邦还乡的场面,滑稽可笑,达到讽刺的目的。(2)语言犀利风趣,通俗自然,富于讽刺色彩。 

思考题:1、元散曲的体制如何?  
2、马致远和张可久的散曲各有什么特色? 


第八章 宋元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概述及其体制 

一、什么叫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简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二、南戏的产生和发展  
南戏产生于宋代,繁荣于元代。它吸收宋词、诸宫调和宋杂剧的艺术成就而形成。 

三、南戏现存的作品  
现存剧本15本,残曲19种。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末明初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 

四、南戏的体制  
(1)结构: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2)音乐: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3)演唱:各个角色均可演唱,还可合唱、伴唱。  
(4)脚色:生、旦、净、丑、末、杂。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一、高明的生平和创作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今温州)人。出身书香世家,曾从理学家王氵晋 学习。考中进士后,曾在浙江、福建等地任职,为官清廉。曾参与征讨元末起义军,后避乱隐居明州(今宁波)。作品有南戏《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另有诗文集《柔克斋集》。 

二、《琵琶记》  
(一)主题思想  
《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从主题到人物都有重大改造,将蔡伯喈弃亲背妇的负心故事,改变为蔡伯喈全忠全孝、大团圆结局的故事,宣传“忠孝节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效果存在一定的矛盾,蔡伯喈饿死父母,停妻再娶;身在朝廷,心在江湖,非忠非孝。  
但作者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客观上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伤害,统治阶级的专横不法、官场的贪污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坚忍、互助友爱的美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剧情梗概和人物扮演  
人物扮演:  
生:蔡伯喈。旦:赵五娘。外:蔡公。净:蔡婆。末:张大公(蔡家邻居)。贴旦:牛小姐。外:牛丞相。 

剧情梗概:  
据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此剧共42出,重要场次为:第四出:蔡公逼伯喈赴试。第九出:新进士宴杏园。第十一出:牛相奉旨招婿。第十五出:伯喈辞官辞婚不准。第十六出:五娘请粮被抢。第十八出:伯喈牛宅结亲。第二十出:五娘吃糠。第二十一出:伯喈弹琴诉怨。  
第二十四出:五娘剪发卖发。第二十五出:拐儿脱骗。第二十六出:五娘葬公婆。第二十七出:伯喈牛小姐赏月。第二十八出:五娘寻夫上路。第三十六出:伯喈五娘相会。第三十八出:伯喈夫妇上路回乡。第四十出:庐墓。 

(三)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  
(1)赵五娘:孝顺、忠贞、善良、坚忍,在艰难困苦中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是古代劳动妇女具有人格光辉的典型形象。(2)蔡伯喈:软弱、动摇——三被强,三不从,是元朝受压迫、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四)艺术特色  
(1)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如第二十出“五娘吃糠”、第二十四出“五娘剪发卖发”等。  
(2)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一条线索是蔡伯喈求取功名、享尽荣华的经历,另一条线索是赵五娘在家历尽磨难的痛苦遭遇,一贵一贱,一乐一苦,表现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巨大差异。 

语言特色: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如赵五娘的曲词多质朴自然,蔡伯喈的曲词多文雅绮丽。名曲为第二十出 [孝顺歌] 三支曲。 
思考题:1、南戏的体制如何?  
2、分析《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第九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述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元前期诗人主要有耶律楚材、刘因、戴表元、赵孟兆页 等人;后期诗人有被称为“元诗四家”的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还有王冕、萨都剌和杨维桢也享有盛名。元词分为宗苏、辛和宗周、姜两派,北人多学苏、辛,如刘因、萨都剌;南人多学周、姜,如张翥。 

一、刘因的诗和词  
刘因,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是著名的元代理学家。他虽非宋人,却因爱汉族文化而眷念故宋,诗作多沉痛的故国之思。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 

其诗《白沟》是一首咏史诗,写来到辽、宋交界的白沟(拒马河)而引起对历史兴亡的沉思。诗作指出宋太祖曾有取幽燕的雄图,但儿孙辈对辽金妥协求和,终至北宋灭亡,南宋国界移至淮水。在艺术上,比诗信笔纵横,议论精辟,有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其词《念奴娇·忆仲良》为忆念亡友王庭钰之作。词写作者夜梦越过万水千山,来到友人墓前凭吊;回忆曾与友人相约游京都的往事,表现了对友人深挚的感情。艺术上用词刚健,意境开阔,有苏轼豪放词的风味。 

二、萨都剌的诗和词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回回人,一说蒙古人。祖父以武功镇守晋北,萨都剌出生于代州(今属山西),即古之雁门,故自称雁门人。考中进士后,在浙江、福建等地任职,晚年寓居杭州。有《雁门集》。 

萨都剌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诗作题材广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他又以北人出身而长期生活在南方,诗作兼有南北文学之长,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 

其诗《芙蓉曲》为乐府诗,原诗题下有“兼善状元御史”六字。此诗仿楚辞以香草美人喻君子的手法,激励友人张子寿以正直官员泰不华(字兼善)为榜样,继续与权贵作斗争。全诗语言清丽自然,含意深远,体现出萨都剌诗清丽俊爽的风格特色。 

萨都剌有些诗描写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如《上京即事》,展现草原雄伟壮丽的风光和牧民的放牧、狩猎的生活。与汉族诗人将边塞生活写得凄凉艰苦不同,萨都剌的边塞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少数民族诗人的特色。 

萨都剌的词追步苏轼的词风,多怀古伤今之作,名篇为《百字令·登石头城·次东坡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作怀古词,登金陵(石头城,今南京)城头而凭吊六朝遗迹,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艺术上意境阔大,格调沉郁苍凉,语言刚劲。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 电话:(0757)82272751 邮编:528000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链接: 佛山复印机出租| 肇庆复印机租赁| 佛山贷款| 佛山复印机出租| 清远复印机出租| 蒙特| KT板厂家| 广州工业大风扇| 佛山复印机出租| 佛山筛网厂| 佛山户外显示屏| 佛山筛网| 佛山LED显示屏| 佛山开锁公司| 佛山开锁| 办公屏风厂家| 支持: 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