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介绍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结构、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情况:
课程的定位
自1958年建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直是本专业学时最长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从思想上说,是希望通过接触优秀的文学遗产,培育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感情和高尚品质;从专业素养上说,则是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规范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各类文体及其代表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进而使其初步形成专业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选择
本课程的文学史教材先后选用了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和马积高、黄钧主编的21世纪新版《中国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选教材则是选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出版)。这些教材均为目前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通用教材。
课程内容结构、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时段分为四大教学板块,依次安排在四个学期讲授。其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学期:先秦文学(64学时)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及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基本特点、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概述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重点讲授的内容为:上古歌谣、《诗经》、楚辞(以上为诗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上为散文);神话、寓言(以上为小说)。
在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是:1、针对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以及某些文体的集体性、口头性等特点,教学中应重视对哲学、史学、民间文学、考古学等学科成果的吸收和融会。2、本阶段是古典文献的发轫期,在注重各种文本文学性的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在古代文字、词汇、音韵、语法方面有一些感性认识,为古代汉语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学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64学时)
概述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与内容。重点讲授内容为:两汉辞赋、两汉散文、汉乐府诗、汉末文人诗;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南北朝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散文与辞赋、魏晋南北朝的小说、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本时期是不少新的文体出现和形成的时期,因此,应注意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如各种赋体、五言诗、七言诗、新体式、文言小说等形成的原因和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2、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了我国文学精神的自觉时代,也是古代文学以文人文学为主体的确立时期,文人受着时代环境的制约,因此,魏晋南北朝文学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发展阶段,如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刘宋文学及齐梁陈文学、北朝文学等等,因此,应注意让学生把握不同时期文学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学期:唐宋文学(80学时)
概述唐宋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重点讲授内容为:唐诗、唐代散文、唐五代词、唐代传奇、宋词、宋诗、宋文、宋代话本等。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唐宋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全面成熟期,尤其是诗词艺术取得空前成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经典诗词的审美欣赏并模仿写作。2、唐宋阶段也是我国诗歌文学流派风格的形成并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要注意介绍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北宋、南宋、辽金等不同时期的诗(词)派别及其不同特征。3、唐宋阶段也是诗文作家成就辉煌、群星灿烂的时期,因此,需要注意突出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李煜、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姜夔、吴文英等大家、名家的艺术成就和贡献。4、要注意介绍唐宋文学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唐宋文学的艺术成就与经典价值、唐宋诗风的艺术评价等。
第四学期:元明清文学(80学时)
概述元明清文学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重点讲授内容为: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章回小说、话本小说、文言小说、明清诗文流派等。
本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本时期为我国戏曲文学和长篇章回小说的成熟期,需要重点介绍杂剧南戏等戏曲艺术的形成、性质及其体式特征,以及章回小说的类别与体式。2、本时期是戏曲和小说大家辈出的时代,要注意突出如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张可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汤显祖、冯梦龙、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洪升、孔尚任等大家的成就。3、本阶段各体文学齐备,戏曲、小说固然成就空前,但传统的诗、文、词等文学样式也取得一定成绩,流派纷呈,如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等等,因此,要注意介绍这些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家的成就。
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大抵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录像观摩、课外作业、实地考察以及写作训练等多样形式为辅,从而形成了以下的“四结合”模式: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程团队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探索及其特色已在前面“课程建设”一栏中具体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