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
动态信息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到我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践之国学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召
  北京大学博导程郁缀教授主讲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莅临
  陈庆元教授主讲“台湾高校校
  莫道才教授主讲“唐诗欣赏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风常青
在线搜索
友情链接
学术活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
发布人:admin 时间:2016-12-27 已被浏览 8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
申报书
 
 
 
 
申   报  单   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课   程  学   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课   程  名   称              中国古代文学             
课   程  类   型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其它
 所 属 学 科 门 类           中国语言文学             
 所属专业类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课 程  负  责 人                 崔向荣                
 申  报   日   期             2014年4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处   编制
二〇一四年二月
 
 
填 写 要 求
 
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写。
四、    申报单位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五、    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六、    “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签字,课程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基本情况
原课程负责人
赵义山
性 别
出生年月
1953年4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学 位
博士
行政职务
 
现课程负责人
崔向荣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5年6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学 位
博士
行政职务
 
所在院系
文学院中文系
通信地址(邮编)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528000)
研究方向
汉魏六朝文学
负责人更换原因
负责人工作调动
教学情况
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
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
1、2011年:中国古代文学,6学时/周,2008、2009级本科生,62人。
2、2012年:中国古代文学,3学时/周,2010级本科生,34人。
3、2013年:中国古代文学,3学时/周,2011级本科生,24人。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1、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5届,204人。
2、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古代文学),非中文方向选修课,2学时/周,2届,68人。
3、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专题,专业选修课,2学时/周,1届,83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毕业论文,5届,25人;2、学年论文,5届,42人;3、教育实习,4届,20人;4、教育见习,3届,98人;5、教育调查,1届,70人次。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
1、2011-2012学年教学质量优秀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3-03;
2、2007-2008学年教学质量优秀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9-01;
3、2006-2007学年教学质量优秀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7-12;
4、2005-2006学年教学质量优秀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7-01;
5、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三等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9-12。
学术研究
现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1、“崇有”思想与汉魏六朝文学之自觉,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13-2016, 主持;
2、龙江镇《东头村志》编写,学校与顺德区龙江镇人民政府合作项目,2013-2014,主持;
3、学问化视野下的魏晋六朝诗歌若干问题之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重点科研项目,2007-2009,主持;
4、中国古典诗学的学问化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6-2011,主要参与者;
5、中国古典诗学的学问化问题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6-2012,主要参与者。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1、琢炼与生新:元嘉山水诗的学问化特征,《学术研究》2012年第6期,第一作者;
2、从“遣有”到“即有”——论玄言诗转入山水诗的内在理路,《学术研究》2009年第5期,独立完成;
3、“欲丽前人”与魏晋诗赋摹拟观念的嬗变,《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一作者;
4、元嘉诗歌新变背景下山水诗的赋法意识与实践,《暨南学报》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
5. 关于魏晋六朝诗歌学问化问题的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1、佛山市2009—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佛山市人民政府,独立完成,2011-12;
2、佛山市2011—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佛山市人民政府,第一作者,2014-03;
3、佛山市2007—200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佛山市人民政府,第一作者,2009-12;
4、第七届科研工作大会优秀论文论著二等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一作者,2013-11。
 
 
 
 
 
2.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结构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承担
的工作
签字
崔向荣
1965、6
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
 
万伟成
1964、3
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陈恩维
1975、7
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
 
李婵娟
1979、4
副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文际平
1963、6
副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
近代文学
 
贺仁智
1963、11
讲师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
 
田欣欣
1970、7
讲师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及青年教师培养
课程团队整体结构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为了促进本课程的持续发展,我们始终坚持实施了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1、学历、职称结构:
教学团队共计7人,均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且全为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4人,硕士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
2、年龄结构:
50—51岁,2人;40-49岁,3人;30—39岁,2人。人员正处于年富力强时期。
3、学缘结构:
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术有专攻,尽可取长补短。
4师资配置:
根据本课程的四大教学板块(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按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合理配备师资,发挥各自学术优势,效果明显。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近五年来,我们借助学院的扶持政策和所属学科的便利条件,积极奖掖青年教师,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名校进修和访学(团队青年教师均有过博士后或访学经历),鼓励他们参加校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和教研活动,为他们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设置宽松的环境。
由于学科团队的支持和个人的勤勉努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目前他们已成为团队学术和教学的骨干力量。40岁以下的两位青年教师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被列入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的第五批、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1人晋升为教授,1人晋升为副教授。陈恩维老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李婵娟老师成为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
教学改革与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教学团队成果
2009年,由于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改革创新,取得突出成绩,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室主任先后为万伟成、陈恩维)获得学校2007—2009年度教学先进集体奖。
2、教学研究成果
2012年,由课程团队成员陈恩维、贺仁智、李克和、李婵娟、田欣欣等老师主持的教研课题《加强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古代文学>课程教改探索》获得了学校第十一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从2008年以来,团队成员承担了校级教研项目2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并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1篇。
3、教材建设成果
由赵义山主编、李克和参与编纂的四卷本《中国分体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曾通过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获得充分肯定,并在全国相关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由文际平主编,李克和、万伟成等为副主编的《大学语文》(广州出版社),作为公共课教材在我校及省内部分地方高校得到广泛使用。截至2012年为止,我校已为逾万名学生开设了该课,学生反映良好。此外,李克和的《中国曲学研究》、万伟成的《观人诗学》,陈恩维的《梁廷枏评传》等在我系开设的相关选修课中也曾作为辅助教材被使用。
4、探索实践性教学路径取得成效
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古诗文创作训练,取得很好的成效。部分学生写出了较高水平的旧体诗词作品,不仅在地方报纸、刊物上发表,甚至在全国性的刊物如《中华诗词》上发表。  
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核心目的的论文写作训练也表现出佳绩。近5年来,以中国古代文学内容为选题的毕业论文每年均超总数的10%,且每年均有古代文学论文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另外,在课程团队老师的指导下,截至2013年止,已有18名学生在挑战杯和各类大学生竞赛中获得大奖。
5、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
陈恩维在2006、2007年分别获得学院青年教学竞赛一等奖、2007年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李婵娟在2009获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6、成功主办大型的高层次研讨会
2007年,在我院主办“佛山文化与近代文学转型”学术研讨会,省内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教育学院等院校专家学者与会。会中代表讨论了近代文学的教学问题等。
 

3.课程建设
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课程资源更新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校办学历史最长的专业之一。作为本专业最早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建设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积累。自本世纪初以来,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确立为学校的重点学术研究方向之后,本课程的建设获得快速发展。2004年,课程在原负责人赵义山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终于跻身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程行列;此后,2007年又顺利通过了学校验收。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并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做了以下的几方面工作:
 
1、建设一支人员结构更加优化的教学团队
      近年来,课程队伍经过人员进出的调整后,已形成了一支在职称、学历以及年龄结构上更加合理、学术特色更加鲜明的优秀团队。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4人(含博士后1人)、硕士3人。队伍平均年龄为45.1岁,正当年富力强,且40岁以下的两位青年教师均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团队成员不论在教学、教研还是科研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始终坚持“回归文学本位”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多偏重从历史、政治、伦理以及道德等意识形态的标准来认知作家和作品,而对作为文学核心要素的文本和文体则多有忽略。确立文学本位的教学思想,将教学重心由“史”转移到“文学”自身,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是对历史本位主义教学的纠偏,也是我们经过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与思考之后获得的共识。近些年来,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点,并很好地贯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3、积极建构与文学本位原则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
基于文学本位的教学思想,我们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做了整体上的设计:一方面按发展时段依次设立了先秦文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等必修课四大板块;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按文体研究、作品研究和文化研究分别开设出《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古代诗词鉴赏与创作》、《中国古代散曲研究》、《中国戏曲史研究》、《明清小说研究》、《<世说新语>研究》、《中国酒文学史专题》、《岭南文学与岭南文化》、《广府民俗研究专题》、《佛山文化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专题。主干课程与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相结合,形成互为补充的课程集群,构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结构体系,从而有效地将文学意识、文体意识落到了实处。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课程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取得很好的效果。
 
 
4、主动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活化”课程的内在资源
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和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面对地方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科理论和应用技能方面的双重要求,古代文学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的急迫课题。近年来,我们教学团队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尝试了以下的一些做法:一是不论是必修课板块还是选修课专题,我们均立足文学本位原则,始终强调作品阅读、作品分析的重要性。但在坚持将文本、文体作为教学的基点的同时,我们又将与之相关的文史经纬作为重要的坐标,通过二者有机地结合,来更好地凸显文本、文体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二是根据团队各成员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专长,有选择地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使课程资源保持应有的学术含量和前沿性质,强化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深度。三是课程注意利用学校地处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岭南文化元素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当地的文化来认知、理解遥远的古代文学现象。比如讲上古神话和《诗经》祭祀诗,我们会联系到岭南的宗教信仰;讲唐代张九龄,也会联系到他对岭南文学的影响;讲近代诗界革命,当然要提及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等岭南文人的文学贡献等等。除此,“活化”课程资源还表现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了团队成员以及广府文化基地的其他研究人员业已开展的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等课题成果,开设出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系列,深受学生的欢迎。
 
5、探索认知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新教法
传统的认知性教学通常重在传授学生文史知识,但却很少强调动手操作的运用能力。缘此,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古体诗词,纯属常见。而认知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相结合的新教法,其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学生的古诗文写作实践。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坚持基本功训练的标准,要求学生背诵300首古诗词,并以经常性的唐宋诗词比赛加以引导;另一方面,我们更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诗词曲的创作和文言文的写作,并在训练中悉心加以指导。亲自动手的创作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还使其对韵文文体、声韵和意境的认知迅速提高,应用能力和欣赏水平也大大加强。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批较高水平的韵文,其作品不仅在地方报纸、刊物上刊发,甚至在全国性的刊物如《中华诗词》上发表。
近年来,特别是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后 我们从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获得知识与课外的应用实践联系起来,全方位地探索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比如,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训练、学生学术基金项目申请、挑战杯论文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中,我们均鼓励学生在有一定理论基础上选取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内容来做研究选题。学科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近年来,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不仅古代文学的毕业论文质量获得扎实的提升,而且,学生在挑战杯和各类大学生竞赛中也获得了佳绩。此外,我们还以教育部实施“中华诗文朗诵”、“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等活动为契机,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实际,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在系和学院开展“古诗文朗诵”和“唐诗宋词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此类活动已成为文学院品牌活动之一。
 
6教材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四卷本的《中国分体文学史》作为必修课教材之一,是由课程团队原负责人赵义山主编,成员李克和以及全国各重点高校近20位知名专家共同编写。该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文学本位原则,并在每编末尾,很系统地为学生的研究学习指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此外,如《元散曲通论》、《中国曲学研究》、《观人诗学》,《梁廷枏评传》等,则是赵义山、李克和、万伟成、陈恩维等人撰写的高质量选修课教材。这些教材对于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文际平主编,李克和、万伟成等人参与编写的《大学语文》公共课教材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从初版到2012年为止,已再版多次。教材融进了大量的古代文学的内容,对在非中文专业学生中普及中国古典文学常识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7、网站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网站在2005年建成以后,我们按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对网页持续进行了更新,调整了网页栏目、美化了网页界面。目前网页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特色、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文档、教学成果、教学效果与评价、教研成果、科研成果、教学录像与资源、网络课程以及相关动态信息等,能够初步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由于网页向社会开放,它对宣传和扩大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的影响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网站建设的下一步,我们考虑将其建成一个基于网络、重在应用、将数字化技术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有机结合的完整服务体系。
 
 
 
 
 
 
 
 
 
 
 
 
 
 
 
 
4.课程内容
分别介绍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结构、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情况:
 
课程的定位
自1958年建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直是本专业学时最长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从思想上说,是希望通过接触优秀的文学遗产,培育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感情和高尚品质;从专业素养上说,则是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规范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各类文体及其代表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进而使其初步形成专业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选择
本课程的文学史教材先后选用了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和马积高、黄钧主编的21世纪新版《中国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选教材则是选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出版)。这些教材均为目前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通用教材。
 
课程内容结构、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时段分为四大教学板块,依次安排在四个学期讲授。其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学期:先秦文学(64学时)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及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基本特点、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概述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重点讲授的内容为:上古歌谣、《诗经》、楚辞(以上为诗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上为散文);神话、寓言(以上为小说)。
在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是:1、针对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以及某些文体的集体性、口头性等特点,教学中应重视对哲学、史学、民间文学、考古学等学科成果的吸收和融会。2、本阶段是古典文献的发轫期,在注重各种文本文学性的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在古代文字、词汇、音韵、语法方面有一些感性认识,为古代汉语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学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64学时)
概述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与内容。重点讲授内容为:两汉辞赋、两汉散文、汉乐府诗、汉末文人诗;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南北朝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散文与辞赋、魏晋南北朝的小说、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本时期是不少新的文体出现和形成的时期,因此,应注意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如各种赋体、五言诗、七言诗、新体式、文言小说等形成的原因和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2、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了我国文学精神的自觉时代,也是古代文学以文人文学为主体的确立时期,文人受着时代环境的制约,因此,魏晋南北朝文学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发展阶段,如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刘宋文学及齐梁陈文学、北朝文学等等,因此,应注意让学生把握不同时期文学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学期:唐宋文学(80学时)
概述唐宋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重点讲授内容为:唐诗、唐代散文、唐五代词、唐代传奇、宋词、宋诗、宋文、宋代话本等。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唐宋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全面成熟期,尤其是诗词艺术取得空前成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经典诗词的审美欣赏并模仿写作。2、唐宋阶段也是我国诗歌文学流派风格的形成并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要注意介绍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北宋、南宋、辽金等不同时期的诗(词)派别及其不同特征。3、唐宋阶段也是诗文作家成就辉煌、群星灿烂的时期,因此,需要注意突出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李煜、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姜夔、吴文英等大家、名家的艺术成就和贡献。4、要注意介绍唐宋文学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唐宋文学的艺术成就与经典价值、唐宋诗风的艺术评价等。
    第四学期:元明清文学(80学时)
概述元明清文学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重点讲授内容为: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章回小说、话本小说、文言小说、明清诗文流派等。
本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本时期为我国戏曲文学和长篇章回小说的成熟期,需要重点介绍杂剧南戏等戏曲艺术的形成、性质及其体式特征,以及章回小说的类别与体式。2、本时期是戏曲和小说大家辈出的时代,要注意突出如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张可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汤显祖、冯梦龙、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洪升、孔尚任等大家的成就。3、本阶段各体文学齐备,戏曲、小说固然成就空前,但传统的诗、文、词等文学样式也取得一定成绩,流派纷呈,如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等等,因此,要注意介绍这些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家的成就。
 
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大抵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录像观摩、课外作业、实地考察以及写作训练等多样形式为辅,从而形成了以下的“四结合”模式: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程团队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探索及其特色已在前面“课程建设”一栏中具体介绍)
 
 
5.课程资源
资源特色
 
课程资源特色
1、课程资源立足于实际的需要,内容设置合理,基本元素齐备,资源信息比较客观翔实,能较好地展现课程的建设成果和团队风采;
2、课程的拓展资源比较丰富。其与课程资源相衔接,可以支撑和引导学生对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与理解;
3、课程资源中所列的学生作品集等栏目内容,不仅能充分反映课程团队的教学理念,而且也能很好地展示实践性教学取得的积极成果。
 
 
 
 
基本资源清单
 
基本资源清单
1、 课程建设规划:1份
2、 课程简介:1份
3、 总结材料:1份
4、 教学大纲:1份
5、 教学日历:1份
6、授课教案:8份
7、教学课件:8份
8、教学录像:2份
9、题库试卷:4份
10、拓展阅读(RAR文件):2套
11、历届毕业生优秀论文选: 2份
12、学生作品集: 5份
13、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1份
 
 
 
 
拓展资源清单
 
1、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网站
2、中国文学网
3、中华文史网
4、国学网
5、习古堂国学网
6、中文读书网
7、中华读书网
8、线装书局
9、中国知网
10、超星数字图书
11、读秀知识库
 
 
拓展资源建设使用现状
 
1、本课程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站涵盖了部分拓展资源。网站从建成迄今,一直正常运行。不少学生平常是通过本网站的栏目或链接来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
2、本网站的网络课程栏目的拓展阅读和相关的教学软件,满足了学生课外学习的需求,被使用的频率较高。
3、题库系统虽未完善,但因设置合理,切合了学习实际,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拓展资源建设计划
 
1、 实时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网站资源;
2、 继续开发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教学软件;
3、 补充与本课程相关的阅读资料和音像资料;
4、 录制更多的课程主讲教师的上课录像;
5、 如条件成熟,拟录制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专题讲座。
 
 
 
 
6.课程评价
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社会使用评价等:
自我评价
经过多年的努力,课程建设目前已有较好的基础。团队全体成员积极向上,扎实肯干,在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发展前景可期。
同行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对我们所使用的具有新的理念的突出文学本位原则的教材《中国分体文学史》给予极高评价。这些评价从侧面肯定了课程团队坚持突出文学本位原则的教改特色。(相关评语见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网页“专家评价”栏目)
学校评价
2004年,课程经过学校组织专家的严格评审,被遴选为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又顺利通过了学校验收。这充分表明了学校对本课程的积极评价。(鉴定评语可见当年评审报告、验收报告)
学生评价
根据学校教务部门近年来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100%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表示“满意”;团队成员全部获得了良好以上评价,优良率达100%。自2007年以来,李克和(4次)、崔向荣(4次)、李婵娟(2次)、陈恩维(1次)、田欣欣(1次)等五人获得过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近年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结果详见学校教务处提供的教学质量评估数据。)
社会使用评价
由赵义山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分体文学史》出版后通过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获得充分肯定,并在全国相关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由文际平主编的《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教材也在我校及省内部分地方高校中广泛使用。截至2012年为止,我校已为逾万学生开设了该课,学生反映良好。
 
 
7.学校政策支持
 
 
为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申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知》[佛科院教(2003)12号]、《关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启动实施的通知》[佛科院教(2004)5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佛科院教(2003)16号]、《关于进行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程结项验收的通知》[佛科院教(2006)14号]、《关于开展第二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佛科院教(2005)14号]、《关于公布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二批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的通知》[佛科院教(2006)3号]以及《关于评选〈计算机文化基础〉等九门课程为精品课程的通报》[佛科院教(2003)26号]等7个文件。
以上文件详细说明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内涵、措施、经费等,为本课程的后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8.承诺与责任
 
1.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申报所使用的课程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无侵权使用的情况,若免费共享的基本资源涉及到第三方权益,须将“课程资源使用授权书”[注]附后;
2.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资源内容不存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
3.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资源及申报材料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的相关规定,可以在网络上公开传播与使用;
4.申报课程入选后,学校按年度给予课程建设经费,课程负责人须保证课程资源在校园网免费共享,必须保证课程资源可持续更新与维护。
 
                                             课程负责人签字:
                                              
                                                   日期:
 
 
 
 
 
 
 
 
 
 
 
 
 
 

9.教学单位推荐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10、学校职能部门审核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11、专家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12、学校审批意见
 
 
 
 
 
 
 
 
 
(公章)
 
分管校长(签字)
              
 年   月   日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 电话:(0757)82272751 邮编:528000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链接: 佛山复印机出租| 肇庆复印机租赁| 佛山贷款| 佛山复印机出租| 清远复印机出租| 蒙特| KT板厂家| 广州工业大风扇| 佛山复印机出租| 佛山筛网厂| 佛山户外显示屏| 佛山筛网| 佛山LED显示屏| 佛山开锁公司| 佛山开锁| 办公屏风厂家| 支持: 永网|